“大數據”席卷而來,已成為影響當今世界創新發展、國家和國防安全戰略的重要顛覆性變革力量。
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技術戰爭,戰場環境瞬息萬變、物資與能量資源需求復雜、消耗巨大,使得基于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與保障面臨諸多超越性新挑戰,而“大數據”運用則為開啟“戰爭制勝之門”開辟了廣闊前景。
“信息數據”與兵家形影相隨
戰場上各種信息與數據歷來為兵家所重視,古時即有“每50里設一驛,信使往來不絕”。蒙古鐵騎正是憑借戰爭信息的有效傳遞,才建起橫跨亞歐的軍事帝國;二戰期間,日軍核心人物山本五十六,在一次巡查途中座機被美軍擊落,山本殞命,正是得益于美軍對信息數據分析破解了日軍核心機密;為能夠尋找到本·拉登棲身之所,美國不惜一切代價,動用數千名數據分析師,用十年之功對數以億計的信息數據進行篩選研究,最終嗅到其蹤跡并實施“斬首”,難怪有人說“是大數據抓住了本·拉登”。
時代呼喚 “大數據”思維
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無不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大數據”的影響絕不僅限于技術層面上,它更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法。
“大數據”思維并不刻意強調和追求數據信息絕對精確,極大簡化了系統流程,全面提高了質量效率。同時“大數據”思維往往可以拋開事物間的因果關系和相互關聯因素,只注重數據變化結果,而不必過多糾纏于過程和細枝末節。所以外軍評析認為,未來戰爭誰占領“大數據”制高點,誰就將贏得軍事主動權。
“大數據”撥開“戰爭迷霧”
在軍事上通過分析發現規律,就能獲取高價值作戰信息,從而撥開“戰爭迷霧”,正確做出戰略決策。
二戰期間,日本人收集了大量關于美軍及珍珠港的信息,然后用兵棋推演模擬戰爭實施過程,通過數據分析改進作戰方案,為成功偷襲珍珠港做足了準備。前不久,在美、俄達成有關敘利亞化武換和平協議之時,美情報機構詳細列出敘數十項化武生產與儲藏地點清單,大都是基于美衛星數據和現代情報手段解析。
信息化戰爭,戰線長、速度快、物資消耗巨大,聯合作戰保障無疑更加依賴軍民融合戰略數據資源。據悉,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地面作戰部隊單兵日作戰物資消耗達200公斤,戰時美軍保障部隊一個月的物資運輸量,就超過朝鮮戰爭時期一年的運輸量。這其中,軍民融合型戰略數據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數據”使戰場“單向透明”
“大數據”時代實施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更注重強調“實時動態決策”和網聚網控能力,乃至使戰場變得更趨“單向透明”。
海灣戰爭中,美軍因沒有確立精確保障理念,在大規模空襲后為準備展開地面進攻而在中東儲備了大量戰備物資,直至戰爭結束還有8000多個集裝箱沒有打開,使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物資不得不重新運回國內,造成了巨大浪費。而今,以信息化戰爭需求為牽引,“大數據”攜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傳感等先進技術席卷而來,不僅使戰場舊貌變新顏,而且使“單向透明”戰場實施聯合作戰精確保障成為現實,并凸顯出未來戰爭制勝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