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拿到民營銀行的執照,大家議論紛紛的同時,最害怕的就是招商銀行之類把客戶服務根植在微信的金融機構了。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收集將是商業經營的起點,你會安心的把自己的數據交給自己的競爭對手嗎?
不光是企業,其實每個人都要害怕大數據。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吃了蘋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給私處遮上樹葉。大數據時代,不小心拍得照片可以讓你一夜成名,你的想法、行為、過去都被商家記錄,你其實每天都生活在天體海灘。
大數據是人類文明的又一個破壞性發明
現在小崔和方舟子還在爭辯,轉基因是世界人口爆炸的福音還是對人身體的傷害?這個辯論,時間會給出答案,但是大數據更是一個值得大家爭辯的事情,因為大數據涉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和社會法則。大數據帶來的副作用,大大超過了以前人類發明的范疇。
商業的大數據就是通過電子化數據的收集,包括手機軌跡,通話,信息,上網行為,購買,旅游,金融,等全方位的數據收集,對你進行分類、判斷,推銷。作為國內電商時代的開啟者,淘寶上云集了數量驚人的數據:每一筆訂單不僅包含顧客姓名、收貨地址、下單時間等基本信息,甚至連顧客什么時候開始瀏覽某一件寶貝,跟售前客服討價還價的過程,在幾點幾分下單成交,都有全部記錄。通過這些信息記錄,可以鑒別出你喜歡的東西,推斷你的身份、收入、銀行存款、家庭事業狀況等等。在互聯網日益繁榮、BAT三巨頭觸角無所不達的今天,越來越多人的工作、生活、社交都逃不開百度、騰訊、阿里、360等大小互聯網企業甚至個人的全方位數據監控。
有許多人認為掌握了越多的數據,越詳細的數據,就有機會通過“大數據”分析法來獲得一個金礦。但當這些網站比你媽還更了解你的時候,你感覺到的不是關懷,而是恐怖。
現在的大數據分析,缺乏取樣標準,不代表真實的因果關系。
在傳統的統計學里面,最重要是數據的采樣。比如一種藥物的有效性,需要兩組對比人群,在嚴密的實驗條件下,長期跟蹤,才能都出結論。現在的大數據分析,往往是數據的堆積和簡單的關聯分析。從嚴格的科學來講,是一門偽科學。因為數據只是數據,只是過去,簡單的數據積累不說明任何問題,不能真正判斷一個人,預測一件事。如果基于大數據武斷營銷,那就是真正的恐怖了。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為什么大數據會讓你害怕:
1. 害怕身份被盜用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朋友更多出現在網上。社交網絡、QQ、微信、微博取代了面對面的人際交流,虛擬交流也在改變世界和人。基于大數據的應用流行之時,將有大量的人借用和盜用網絡身份,達到個人目的。也許你從來沒有離開老家,你的網絡大數據卻涉嫌犯罪。
2. 害怕數據造假
在一切看數據說話的今天,每個人、每個企業和商家或多或少都在改變數據。因為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報出來的數據往往都應景而異。大數據時代,有意的網絡數據造假也能成為一個商業領域,用來幫助別有用心的人或商家制造數據。
3. 害怕數據框定
比大數據更復雜的還是人。從心理學的角度,讓人做出選擇,就意味著要舍棄其他的可能性,這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人的認識和選擇會應為各種原因,產生跳躍性的變化。如果按照數據分析,把人丟進一個籮筐終生定格,據此給他不光是特定類的商品,進而決定他能否從事某件事,限制他的網絡視野,也是很不合理的。
例如,把大數據作為廣告精準投放標準,雖說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并不絕對,這是由于人類的購買心理十分復雜。比如說有個消費者只是瀏覽了一輛汽車,跟著是汽車廣告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的狂轟濫炸,除了騷擾,并沒有效果。
4. 害怕數據不公和數據歧視
完全依賴大數據進行分析、對人進行分類,其實將觸及社會不公和歧視。作為商家,考慮到經營成本、營銷利潤和效率,其實暗地里都會打著各種小九九,而不是表面上把各類消費者一視同仁。毋庸置疑,高端消費者是各類企業的最愛,而低端消費者卻讓企業皺眉。但現在呢?每個人的消費記錄和各種數據都被電子化的方式采集和收集著,一舉一動逃不過大數據的記錄。對保險公司營銷員來說,你這個人的所有信息數據可以一覽無余,不用你開口,他已經判斷出是不是需要讓你參保、保費標準等等;消費數據記錄和售后服務記錄,甚至都能讓賣家挑選買家,把你列入顧客黑名單也不是不可能。
不可避免的,一旦成為數據窮人,那么就會面臨歧視服務,所有消費者都是平等的這句話將成為歷史。
5. 害怕數據壟斷
目前的商業格局是:兩方數據壟斷勢力正在形成,一方是國營企業,如電信、電力、醫院等,一方是以BAT為中心的互聯網大佬。特別是后者,在廣泛收集數據之后,已經以大數據為依托,開始布局全行業的壟斷性的經營,范圍包括電子商務,教育,醫療,物流等。而這些壟斷一旦形成,將大大降低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