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世界杯比賽結果一直是投行和其他機構熱衷的事情。圖為2010年7月9日,在德國奧伯豪森水族館,因成功預測六場世界杯比賽結果而名聲大噪的章魚保羅對南非世界杯決賽和季軍爭奪戰進行了“預測”。新華社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宿亮 發自惠靈頓
“巴西國家隊在2014年世界杯上將順利出線,在1/8決賽中以3比1淘汰荷蘭,隨后3比1勝烏拉圭晉級半決賽,2比1取勝德國后巴西將與南美洲另一勁旅阿根廷國家隊相會里約熱內盧,最終3比1戰勝梅西率領的球隊而贏得世界杯。”……
近日,在長達60頁的報告中,美國知名投資銀行高盛這樣預測世界杯。在巴西世界杯即將開哨的檔口,這段話恐怕會激起無數球迷的歡呼或怒罵。
而離開了股票交易廳和資本運作“黑箱”,投行在綠茵場上說的話“靠譜”嗎?
預測勝負和“最佳陣容”
投行預測世界杯不是什么新鮮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幾乎所有關鍵賽事開球前,投行分析師們都要說兩句。的確,每次世界杯之前的各種孰強孰弱的熱鬧討論從來也少不了這些投行的名字。
2010年南非世界杯之前,各大投行都集中精英分析師預測世界杯的結果。其中,高盛和丹麥丹斯克銀行都認定巴西國家隊能夠最終取得世界杯,但最終結果讓兩家投行失望。而著名投行瑞銀在賽前就篤信西班牙國家隊,成功預測。
當然,僅僅預測誰奪冠并不能顯示投行的龐大數據分析能力,它們每屆的目標“不僅是贏結果,還要贏過程”。
每屆世界杯前,高盛的預測報告總是包括球隊參加各輪比賽場次的贏面、負面,以及最終能夠“走多遠”。事實上,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和2006年德國世界杯的預測中,高盛均預測出四強中的兩支球隊,至少在預測四強的領域賺了些面子。不過,在2002年世界杯前,高盛看好能進四強的球隊沒有一支“應驗”,成了“烏鴉嘴”。
也許是為了避免過分尷尬,投行分析師們預測的往往是奪冠或球隊獲得某一成績的百分比。例如,在今年世界杯的預測中,高盛認定,巴西的奪冠機會是48.5%,第二名是阿根廷,奪冠機會只有14.1%,第三名是德國,奪冠機會是11.4%。排在第四的是衛冕冠軍西班牙,但奪冠幾率已經不足10%。
當然,相對而言,預測誰不能奪冠似乎更容易。高盛在所有參加世界杯決賽圈比賽的球隊中列出日本、加納、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喀麥隆、阿爾及利亞六支國家隊“徹底沒戲”。當然,還有包括葡萄牙、法國等在內的大量球隊奪冠幾率不超過1%。這些預測看起來比那份奪冠名單“靠譜得多”。
僅僅預測球隊的勝負還不夠刺激,投行們希望在參加世界杯的近千名球員中預測出最終的最佳陣容。相比奪冠或球隊的走勢,最佳陣容的預測變數更大,不光得看球員的能力狀態,至少還得分析球員意外拉肚子的可能性。
2010年南非世界杯前夕,高盛就給出了那屆世界杯的最佳陣容預測名單。在這個“433”陣型的陣容中,三名前鋒是歐洲幾大聯賽中最受歡迎的三名球員:梅西、C羅和魯尼。結果,這個“最佳前鋒線”總共攻入一球,還是C羅在葡萄牙國家隊7比2橫掃朝鮮國家隊時貢獻的。這一最佳陣容反倒成了媒體、同行調侃高盛的“最佳素材”。
不過,高盛似乎對自我的選擇比較執著。為2014年世界杯預測的最佳陣容中,梅西和C羅還是箭頭人物,只不過把魯尼換成了巴西球員內瓦爾。據說,高盛當年選擇魯尼的原因是原來的首席分析師吉姆·奧尼爾是英國曼聯足球俱樂部的忠實球迷,如今新的分析師更看好最近幾年表現不錯的東道主球員內瓦爾。
球隊表現和薪資是“大數據”
投行是怎樣預測世界杯的呢?是在分析師們在煙霧繚繞俱樂部里討論的結果,還是派出密探到各個國家足球隊的訓練基地“刺探軍情”?
其實,熟悉社會科學近幾十年發展的人都清楚,這些預測無非是通過數據整合統計分析得出的,可能還引入了各家投行自創的數學公式“秘方”。說得時髦一點,這種方式就是最近兩年炒得很火的“大數據”。
說白了,“大數據”就是海量數據,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分析師再也不用在紙片滿天飛的環境中比較發掘數據的能力,用各種方法分析數據成了研究的課題。而在足球這個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中,人們也開始嘗試用數據開啟“上帝模式”,玩得最好的當然是投行了。
統計學領域,數據分析的基礎是尋找變量。某一個數據是否對最終分析結果產生影響,取決于這個數據與事實如何相關,又有多大關系。不同的分析師可能對某一個變量的“決定性數據”看法不一,也就有了針對結果的不同預測。
之所以瑞銀在2010年世界杯前夕看好西班牙國家隊,是因為瑞銀的分析師認定,與世界杯奪冠與否關系最大的數據是整支球隊在世界杯之前特定時間段中的表現。當時,西班牙在預選賽中全勝,在其他賽事中表現搶眼,在這一“決定性數據”上脫穎而出。
不過,在瑞銀的分析中,還有一個“決定性數據”是球隊的薪資結構,也就是球員身價綜合最高的球隊可能更容易獲得世界杯。要是照這個標準,英格蘭理應表現不錯。但結果證明,這支以4.7億歐元(1歐元約合8.39元人民幣)總身價排名第二的球隊延續了世界杯上扮演“悲情英雄”的角色。
巴西是最熱門的奪冠球隊
時間到了2014年,瑞銀對數據的理解似乎有變。這家投行開始看好巴西隊,因為歷年東道主球隊的表現看上去很關鍵。如果把這一數據當成“決定性數據”,那巴西自然是最熱門的奪冠球隊。
丹斯克銀行分析師與瑞銀的理解不一樣。他們認為,社會經濟變量是在世界杯上良好表現的“決定性數據”。按照這家投行的說法,那些富有、人口多的國家有更加豐富的人才儲備。在世界杯上的表現一定是最好的。除了社會經濟變量,國際足聯排名也在這家投行分析師眼中相當重要,不過,他們認定排名越靠后的球隊在世界杯上表現會越好。
很明顯,這個數據分析標準解釋不了為啥美國國家隊一次也沒拿過世界杯,印度國家隊為啥一次都沒進過世界杯決賽圈,更不用說人口世界排第一的中國國家隊。
事實上,所有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都明白,數據分析或“定量研究”的解釋力是有限的,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夠概括對某一事件能夠產生影響的所有因素;而任何單一因素可能都會有解釋力,但這種解釋力永遠不可能洞悉事件的全部真相。換句話說,投行們樂此不疲、基于數據整合對世界杯做出的預測“可能都對,也可能都錯;可能都有意義,也可能都是無稽之談”。
“投行加足球,等于各種宣傳”
既然手里的“水晶球”不可能完全準確,明知道不可能預見未來,投行為什么還要紛紛戴上兜帽、煞有介事地啟動“見證奇跡的時刻”呢?
按照投行們自己的解釋,預測世界杯是因為足球對于我們生活的星球“很重要”。
高盛在那份名為《足球與經濟不同尋常的結合》的60頁預測報告中就對足球的重要性做出“邏輯闡述”:“從邏輯上看,足球比經濟重要得多。利物浦隊的一名教練曾說過,足球比生與死這樣的事情都重要得多。經濟恰恰相反,很少有經濟事件能比生與死還要重要。所以結論肯定就是,邏輯歸納起來,足球比經濟重要得多。”
這個充滿了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哲學詭辯的確討巧,但恐怕難以讓人信服,連高盛自己估計也是這么想的。
于是,這家大名鼎鼎的投行在下面補充了一段:“你要是不相信這個邏輯,考慮下面的事實:每一個英國人都知道"三獅軍團"(英格蘭隊)1966年贏得了世界杯,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哪年的經濟情況呢?……如果英國贏得2014年世界杯,那今年不管是經濟好還是壞,英國人都會記得。當然,我們覺得那不太可能,英國贏世界杯預計要到2062年。”
不過,問題在于投行不是服務大眾娛樂的機構,而是追逐經濟收益的。難不成,投行分析師們的信條真的是“沒有永恒的經濟周期,只有永恒的足球”?
其實,在投資圈里有這么一句話:“投行加足球,等于各種宣傳。”說到底,沒有人會記得投行究竟預測失敗了多少次世界杯,人們只會記得某年世界杯被某投行成功預測成功;沒有人會記得同行預測失敗了百分之多少的比賽結果,人們只會記得某投行成功預測了百分之多少的比賽結果。
對于投行而言,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希冀用程序化、標準化的分析方法猜中連蝴蝶動一動翅膀都能產生變化的人情世故,本身就是個小概率事件。如何擊中小概率事件?就靠多多嘗試吧。
在行業中,不同投行之間的競爭焦點是怎樣能夠包裝客戶融資、取得更好的發展。怎樣爭取到優質客戶、賺取最大傭金呢?那就要向客戶們證明,投行能夠洞悉世態炎涼,撥撥小算盤就能知道下一步應該去向何方,連最具偶然性的足球都時不時能預測成功。
當然,“自我宣傳”說是投行預測世界杯的一種解釋。對于不少熱愛足球的人來說,這種解釋未免過于嚴肅,他們更傾向于相信足球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