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每天都有互聯網漏洞、后門、用戶信息泄露的新聞。甚至手機丟了,綁定的銀行卡密碼也會被破譯的消息也普遍流行。
未來這樣的新聞會更多,因為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大幕已開啟。
大數據,是今年互聯網領域的一個熱詞,與之并駕齊驅的另外兩個熱詞分別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思維。其中互聯網思維與企業轉型相關,互聯網金融挑戰的是傳統銀行的傲慢,但與用戶體驗最為密切相關的是大數據的應用。
作為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來臨的標志,所有的數據和信息都會儲存在云端。與此同時,手機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尤其物聯網、車聯網,包括可穿戴設備,各種智能硬件,將會擁有比PC互聯網更實時、更廣闊的數據采集能力。很多數據會被廠商拿到,這讓每個人都變得無比透明。
這個時代出現的一個場景便是,如果一個消費者進入電子商務區購買商品,一旦登陸,消費者面前將會出現一連串根據以往消費記錄而推薦的商品,這些商品經過精心設計的算法和數據的挑選,以求迎合用戶消費心理和習慣。
這樣的技術應用,讓熱衷互聯網的用戶感到欣喜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一些隱憂,自己的隱私逐漸被互聯網所控制和窺視。
《奇點迫近》一書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納米機器人的出現。書中的納米機器人足夠小,可以自我復制,進入人體,使得每個人都變成半人半機器。如同任何科技進步都有兩面性一樣,如果納米機器人不聽話怎么辦?就像人類制造了一種病菌,一旦病菌流散,人類如何應對?
此書中講述的故事,與大數據帶來的兩面性類似。
互聯網分析人士方興東認為,手機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只是給展現了一個比PC互聯網更實時、更廣闊的數據采集能力。由此產生的數據量的規模、以及通過數據對每個用戶的理解分析,讓用戶無可逃遁。
今天智能硬件,車聯網、物聯網時代剛剛開始,未來兩三年里,這種設備可能遠遠超過手機、PC、平板電腦的數量,每天上傳的數據可能是它的數百倍,很多智能設備無時無刻在工作,隨時隨地地連接網絡。在這樣一個大數據時代,用戶變得無比透明,是沒有辦法的一個選擇,除非我們拒絕文明的生活。
“有了智能手機以后,手機已經快變成你的錢包了,手機里有太多個人私密的東西,一旦丟了手機就會出很多問題。最近我們還查出了一個黑色產業鏈,是專門收集舊手機的,你以為你把手機里的數據清空了,但別人可以把你手機里的數據給恢復出來。大數據時代您的賬號,甚至更多的信息,可能會被恢復出來。每個人會變得無比透明,沒有秘密。”周鴻祎認為。
因此,大數據時代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安全問題。如果沒有安全,這些用戶數據、用戶信息就是隨時反過來傷害用戶的“定時炸彈”。
基于這樣的情況,有一點必須明確,用戶信息是用戶的個人資產,不是公司的。用戶一定要有知情權,一定要授權廠商才能使用,也就是說用戶要有選擇權,我可以拒絕你提供的服務。這里面一定不能有超出用戶許可的濫用數據的情況;同時對于公司來說,對服務器上存的用戶數據進行相應的加密,進行安全的存儲和安全的傳輸。否則如果某個互聯網公司的服務器被攻破了,黑客可以得到很多個人的數據,這就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這就是近日互聯網人士提出的用戶信息安全的三原則:用戶信息是個人資產,用戶信息與公司平等交換,公司必須保護用戶信息安全。
做到這三點原則,需要各大互聯網公司摒棄門戶之見,拋棄一己之私,將用戶信息安全放在首位。這樣我們才可以說,大數據時代真正到來,大數據時代不是互聯網公司的大數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