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的應用愈發廣泛且迅猛!“2013年全世界每天所產生的信息量相當于2000年一年所產生的信息量。”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說,“其中一些本來與人們生活沒有關系的信息,通過大數據的應用,變成了有價值的信息。”
現實的確如此。大家是否記得,馬年春節期間,央視《晚間新聞》開設的《“據”說春運》欄目。該欄目全程、動態、即時、直觀地展現了中國春節前后人口大遷徙的軌跡與特征。這便是大數據服務公共事務的典型應用,大數據技術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了支撐。另外,交通運輸管理部門通過大數據建模分析,可以對車輛出行進行趨勢預測,使交通管理更具前瞻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還可借助大數據進行流感預測。人們出去游玩,可以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景區的擁擠程度或尋找附近的公共廁所……
“大數據是智慧城市的智慧源泉,也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動力引擎。只有不斷探索如何盤活已有數據存量,充分利用大數據增量,才能提升智慧城市的智慧水平,促使城市管理從經驗管理轉向科學管理。”近日,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達了上述觀點。其實,不論是當前火熱的智慧城市建設,還是優化社會治理、推動傳統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的升級,大數據技術均扮演著重要角色。“大數據正在加速信息技術與各行業的交叉融合,孕育形成新型業態,進一步拓展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空間。”張峰強調。
可以說,大數據開始被業內越來越多地談論,因為其正在改變著經濟、社會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值得關注的是,大數據作為新興產業,已經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而在這次技術浪潮中最可貴的是,企業已成為技術創新的“弄潮兒”。
發展環境史上最佳
盡管商業智能(BI),包括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等技術在20世紀90年代就被產業界提及并逐漸應用,但影響力還是有限的。隨著最近幾年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產業的迅猛發展,“數據”尤其是“非結構化的數據”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成為洞察未來的基礎,大數據也迅速崛起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之一。當前,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環境達到史上最佳。國家層面、地方層面以及第三方組織機構共同構筑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張峰告訴記者,未來工信部將密切關注、研究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針對大數據發展帶來的新形勢、新變革,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合理引導、穩步推進。同時,工信部也將繼續加大對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發展的支持和投入。目前,工信部已經從三個方面推動產業發展:一是前期已通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意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規劃等政策規劃,對大數據發展進行了部署。二是推動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開展了大數據標準化的需求分析、標準體系框架研究及相關標準研制工作,并向相關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大數據研究提案。三是利用項目資金等手段進行了前沿部署,支持了關鍵技術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至于張峰提到的大數據產業標準化研究工作已提上日程。在近日舉辦的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簡稱“信標委”)第三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信標委主任委員、工信部規劃司司長肖華也向《中國電子報》記者透露,2014年信標委將啟動大數據等領域標準化研究工作,并系統開展相關產業如物聯網、云計算、智慧城市等領域標準化規劃和標準研制工作。
另外,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動產業發展。北京市政府今年2月頒布實施的《北京市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實施意見》就提出,北京今年將啟動制定全市大數據發展戰略規劃,并強調要創造數據資產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目前上海、重慶、廣東等區域政府已啟動大數據戰略。上海已在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公共服務、經濟統計、資格資質、行政管理等領域開發了212項數據產品、30項數據應用。廣東還專門成立了省大數據管理局,掛靠在省經信委。重慶發布的政策配套文件《重慶市大數據行動計劃》則提出,到2017年形成500億元大數據產業規模,建成國內重要的大數據產業基地。
企業站在舞臺中央
《中國電子報》記者了解到,工信部作為全國軟件行業主管部門,在其2014年重點工作中,“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成為重要一項。工信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將充分發揮企業對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通過用好“核高基”和電子發展基金,支持骨干企業在大數據、云計算等關鍵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
其實,大數據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陣地,企業已經站在了舞臺中央,通過技術創新積極發揮自身影響力。其中,擁有“數據金礦”和一定利用能力的互聯網巨頭最為“引人注目”。
“技術創新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并行計算能力不斷提升和云存儲等技術產品成本的不斷降低,使大數據真正走到了技術變革的臨界點。”李彥宏表示,“未來大數據將發揮出對整體社會經濟的革命性影響。”李彥宏坦言,大數據將使人的智力越來越被電腦所模仿,并預測,通過大數據,電腦智力超越人腦并不會遙遠。
在近日舉辦的百度技術開放日上,百度CEO李彥宏親自站臺,信心滿滿地提出“大數據引擎”這一全球首創概念。“大數據引擎”,指的是對大數據進行收集、存儲、計算、挖掘和管理,并通過深度學習技術和數據建模技術,使數據具有“智能”。這些“智能數據”可以被傳統行業所利用,推動其行業升級和業務創新。目前百度大數據引擎已經用于交通運輸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相關項目,即將在政府、NGO、制造、醫療、金融、零售、娛樂、教育等傳統領域開展項目合作。像之前提到的春運大數據應用就是百度提供的技術支持。
百度可謂是中國大數據產業最具代表性企業之一,其“人工智能”(相關項目取名為“百度大腦”)研發實力在中國公司里首屈一指,“百度大腦”目前已經擁有兩三歲孩子的智力。另外,大數據也是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核心戰略之一。
去年“雙十一”期間,阿里巴巴旗下余額寶對大規模取現進行預測規避金融風險,已證明阿里巴巴在大數據方面的實力。目前,繼海南、浙江、貴州之后,阿里巴巴大數據基礎設施合作已拓展至廣西。廣西將成為阿里巴巴未來面向東盟發展的前沿陣地,重點打造沿邊金融和跨境金融。馬云在近日的簽約儀式上表示,中國正在從IT時代走向DT(數據)時代,阿里巴巴未來十年的目標是建立大數據時代中國商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對于騰訊,毫無疑問,龐大的用戶基礎是其資本,為大數據戰略提供了支撐。通過分析社交數據,騰訊能夠推算出極其精準的互聯網用戶行為并開發出利用價值,而這恰恰是大數據最典型的應用之一。
盡管BAT走在了大數據產業前列,但并不意味其他企業毫無機會。神州數碼大數據專家史文釗曾向記者表示:“IT技術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從數據產品時代步入數據應用時代,而大數據的核心不在于其體量、速度和類型,而是如何發揮數據的價值。”因此,誰能挖掘出數據的價值,誰就能在產業發展中分一杯羹。
當然,若獨立看待大數據,顯然是錯誤的。例如,沒有物聯網“幫忙”,大數據的數據是“死的”,利用價值并不高。事實上,大數據能有今天的“地位”也得益于其他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可謂相得益彰。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讓數據變得更加實時、海量、更真實有價值。云計算則提供基礎設施保障,提高數據分析速度,降低應用成本。換句話說,在這些技術支持下,原本很難收集和使用的數據開始變得容易被利用。因此,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具有創新技術的企業也都活躍在大數據產業鏈中,為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無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