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先進的汽車,事實上也在越來越隱蔽地窺探你的個人隱私。你今天去了哪兒,你是習慣點剎還是急剎,你愛不愛開快車,你有沒有系安全帶,你常聽哪個電臺……你在車里進行的一切動作,都被原原本本卻悄無聲息地記錄在冊。可是,你知道誰掌握了這些汽車數據嗎?它又有什么用?對于消費者而言,它到底是安全衛士,還是隱私竊賊?
(本文譯自美國汽車新聞特約作者David Sedgwick的文章《The big question: Who really owns vehicle data?》,有改動,有刪節。) 文/記者 陳鑫欣編譯報道
汽車數據有什么用?
大數據意味著大財富——司機的行車路線、駕駛習慣、服務需求等信息,汽車制造商都能夠從售出的車輛中獲取。
根據全球企業增長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公司(Frost &Sullivan,以下簡稱“沙利文”)的一項調查顯示,每輛汽車所提供的數據將為汽車制造商、汽車使用者、服務提供者以及當地政府“創收”700~800美元。這部分價值包含更低的司機保險費率、更低的保修成本、經銷商售后服務回報、更少的交通堵塞成本、更少的召回費用等等。
這無疑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費用,但它卻來自于“未經同意”的數據采集。為了獲取這些利益,當司機駕駛汽車的時候,汽車制造商將分析每一筆用戶產生的數據。
例如絕大多數汽車制造商都有開發的車聯系統,它不僅能夠知曉你所在的位置,而且還能夠知道你何時該加機油、何時該保養,胎壓穩不穩定……對于司機來說,的確是有安全保障作用。
此外,歐盟還準備授權一項名為e-Call的服務,它可以在你遇到事故時自動通知應急服務站,并告知其你所處的位置;安裝在設備中的SIM卡可以確保操作員能夠詢問司機是否一切正常。
不過,也有一些“數據采集”,會讓你感到不那么愉快:例如,保險公司強迫顧客安裝車載信息系統用于識別惡意駕駛行為,并通過提高保額的方式實施處罰。截至目前,已有超過五百萬輛汽車被保險公司追蹤。根據遠程信息研究行業的龍頭Ptolemus咨詢集團的數據,到2020年全球范圍內被追蹤的汽車數量將達到1億輛。不過,根據創新集團的調查顯示,如果駕駛被監控意味著更低的保險費用,四分之三的英國司機都會樂意被監控駕駛。
如果你認為這種“采集數據”會對你產生打擾,那還真沒錯——因此,汽車制造商為了“彌補”車主,通常會給車主一些小恩小惠:例如減少保險費、星巴克優惠券、半價加油卡之類的。
用戶隱私如何保障?
毫無疑問,大數據時代勢不可擋。據沙利文分析員Niranjan Manohar稱,超過60%的汽車制造商,將在未來兩三年之內,更大范圍地開采數據。不過,我們的問題是:到底誰擁有這些汽車數據?
在拉斯維加斯剛結束不久的美國CES消費電子展上,福特全球市場執行副總裁Jim Farley就探討了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這(指數據采集)是對法律的挑釁,”他說,“只要你發動汽車,我們就開始數據采集。在每輛車上我們都裝有GPS,所以你做什么我們都知道。順便提一句,我們并不對任何人提供數據。”
不過,在此番言論之后,福特很快發表澄清聲明,表示他們會刪除汽車數據,并且不會追蹤車輛的位置。
此外,明尼蘇達州參議院Al Franken日前也許諾提出法案,要求汽車制造商需征求消費者同意才能采集車輛位置數據。
與此同時,大眾集團董事長馬丁·溫特科恩也就數據采集一事,在3月10日的CeBit(德國漢諾威國際信息及通信技術博覽會)上,發表了他的看法:“汽車一定不能成為數據怪獸”,他說,“我支持大數據,更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但不支持數據濫用”。他呼吁汽車產業采取自律措施,保護用戶數據安全,大眾已做好參與這類計劃的準備。
溫特科恩對數據保護的擔憂也得到政府部門和業界人士的認可。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呼吁國際社會聯手保護汽車用戶的信息安全,“僅靠各個國家單打獨斗是不夠的”。
今年年初,美國運輸部長安東尼·福克斯表示政府正在研究汽車搜集車主數據的行為是否會造成個人隱私的泄露。而菲亞特-克萊斯勒的首席執行官塞爾焦·馬爾喬內曾表示其公司對用于改善駕駛體驗的收集數據和司機的隱私權兩者之間的權衡“非常,非常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