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小微企業融資難,最大的瓶頸在于信息不對稱,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提供了破解信息不對稱的可能性。浙江省是我國小微企業密度最高的省份,小微金融活躍度很高,當地監管部門和銀行業通過這幾年的實踐后呼吁:要高度重視大數據理念,統籌分散在個職能部門的數據,將綜合征信平臺工作盡快落地。
為防范小微貸款風險,浙江銀行業創新出很多信息交叉檢驗的方式,比如看水表、電表和報關表等,但這些做法成本高,也做不到完全客觀;此外,可以查詢央行的征信系統,但這個系統的數據又過于單一。
泰隆銀行副行長金學良:目前央行的征信系統側重于貸款信息,這對銀行放貸來說還比較片面,建議建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將工商、法院、公安、環保等部門的信息整合起來,這將給銀行小微企業服務增加有力的信用判斷武器。
小微企業充滿了變數,必須看得準、看得清,銀行才敢放貸。記者采訪中發現,銀行更希望能有一個綜合性的征信平臺,對小企業方方面面的信息進行查詢,用大數據的思維去驗證。
建設銀行寧波分行副行長陳慧芳:要識別企業到底好不好,銀行自己還做不到,而政府的信息對稱度要比銀行強很多。舉個例子,比如企業老板有沒有去賭博,派出所是很清楚的,但是銀行就不知道。如果政府把信息資源整合、搭建平臺,并對外共享,銀行才能把信貸投給真正需要的企業。
有數據和缺數據,兩者對放貸效率的影響到底會有多大?運用大數據的一個標桿是阿里小貸公司,總經理婁建勛介紹,公司成立三年來,累計放貸1200億,戶均余額只有3.8萬,貸款逾期率也只有0.92%。而能夠做到這些,完全得益于阿里電子商務平臺上的各種數據。
婁建勛:放貸是基于淘寶、天貓、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平臺上積累的大量數據,比如消費者的搜索、比價、物流信息,商戶的采購信息等,通過大數據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建模分析,對客戶信用進行評價,發放純信用貸款。
通過對平臺數據的挖掘,阿里小貸省去了大量的人工調查成本。婁建勛介紹,支撐阿里小貸日常數據分析,只需要6臺計算機,每臺造價8萬元,而放一筆幾塊錢的貸款跟放一筆十幾萬的貸款,所花費成本沒有區別。
正是看到了大數據中蘊藏的巨大潛力,目前浙江也在嘗試建立綜合性的信息平臺,試圖打通工商、稅務、環保、公安、法院、國土、質檢等部門的信息鴻溝,盡管這個平臺已經有了框架,但是數據更新卻跟不上。對此,浙江銀監局副局長包祖明認為,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仍有待推進。
包祖明:這其中還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部門之間數據割裂的問題,部門之間的數據還是分散、條塊化的,信息還不夠透明,要想把信息統籌對接起來,就需要很復雜的過程。
包祖明認為,市場化就要求信息高度透明,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有先發優勢,而如果信息是割裂的,很多要素就流動不起來,他建議未來要將信息透明作為公共服務的著力點,不能延誤在大數據戰略上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