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動態匹配視角下人工智能對北京市就業的影響與應對研究”項目開題論證會上,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何勤表示,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將引發北京市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調整。政府應提高警覺,提前布局,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就業問題。
何勤表示,北京市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已開始在部分行業顯現。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與歷史上一般技術的顯著沖擊不同,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引發的就業結構問題不是單純的崗位調整或人力資本流動,它既有社會保障托底的潛在壓力,又有引發失業心理恐慌的嚴峻風險。”何勤說。
她建議,要在外部沖擊和內部調整的共同作用下,使人工智能與北京市勞動力市場結構的關系由單向影響、被動適應轉為雙向互動、主動適應,最終達到動態匹配的理想狀態。
“系統化構建產業、人才、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相互協調的政策體系,從產業發展、勞動力市場結構調整、心理疏導、區域聯動四條路徑著手,就有可能在降低就業轉換成本、提高就業能力的基礎上,實現政府科學管理和勞動力市場平穩過渡的雙重目標。”何勤說。
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對就業有雙向作用,風險中也藏著機遇。“人工智能技術進步會增加失業壓力,但并不意味著只能被動防范。”何勤說。
她建議,制定勞動力市場調整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勞動力能力轉型升級,提高人才供應和市場需求匹配度;促進人工智能領域創業帶動就業,使得技術升級的同時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優化配置。還應重點研究中等技能勞動者的失業、能力轉型升級問題;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問題、高低技能人員的合理配置問題、中低勞動人群因技術失業帶來的社會心理恐慌問題。
此外,何勤介紹,他們將在“動態匹配視角下人工智能對北京市就業的影響與應對研究”項目中,采用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人工智能科學、大數據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法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