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次,輪到了藝術。
谷歌AI系統Deep Dream的畫作
過去幾年中,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許多科技公司、研究機構和個人都在探索利用AI進行藝術創作。在音樂、詩歌、繪畫、舞蹈、電影、小說等領域,我們都已經可以看到AI的身影。
英國佳士得拍賣行將首次拍賣AI畫作
今年10月23日至25日,英國佳士得拍賣行將拍賣一幅由AI創作的畫作,這將是全球大型藝術品拍賣行首次拍賣出自AI之手的作品。
這幅70×70厘米,名為“Edmond de Belamy”的畫作來自法國藝術組織Obvious。Obvious使用了基于生成式對抗網絡GAN(GAN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2014年由美國AI研究人員Ian Goodfellow等提出)的AI算法模型進行該藝術創作。
該組織為GAN提供15000張人物畫像進行訓練,算法模型會分析這些在14世紀到20世紀之間創作的肖像畫的特征,然后進行畫像創作,直到算法無法區分畫像與人類作品之間的差異為止。
機器學習技術重新詮釋塞尚畫作
今年7月,在英國舉辦了第三屆機器人藝術比賽RobotArt,全球19個機器人團隊共提交100多幅作品。
該競賽旨在關注機器人研究領域的工程師如何開發會作畫的機器人。比賽規則明確要求“上顏料或作畫的動作必須由機器人系統使用一支或多支真實的畫筆進行。”
參賽團隊使用各種軟件算法指導機器人完成畫作,有些團隊甚至使用人工智能系統獨立完成原創的繪畫,完全沒有任何源圖片或圖像做參考。
專業藝術評委團隊基于原創性、美觀度、繪畫能力和技術貢獻等多項指標,對作品進行了評價。
最終,機器人CloudPainter使用機器學習重新詮釋的塞尚的印象派畫作獲得冠軍。
巴黎藝術中心推出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展
今年5月,數字創作工作室OUCHHH在法國巴黎藝術中心推出了一場名為“Poetic AI”的展覽。
這一展覽通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算法,對2000多萬行的文本進行學習,內容覆蓋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科學家的書籍、文章和理論等內容。
經由AI轉碼后的文字和圖像被136臺投影儀投射在3300平米的空間中,光線和運動的效果也通過預設的算法自動生成,為觀眾提供結合了聲、光、影的沉浸式體驗效果。
微軟推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由AI創作的詩集
2017年5月,微軟和湛廬文化合作推出了小冰原創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創作的詩集。
通過對1920年以來519位中國現代詩人的作品進行分析,經過100個小時,10000次的迭代學習,小冰獲得了現代詩的創造力,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偏好和技巧。
除了詩歌外,在藝術領域,微軟小冰還具備了歌曲創作與演唱能力。
在探索AI藝術的過程中,各科技巨頭扮演了重要角色。
早在2015年,谷歌就推出了人工智能系統Deep Dream,通過識別圖像,重新作畫。
2016年,IBM的人工智能Watson完成了電影《摩根》的預告片的剪輯。
2016年,索尼的人工智能FlowMachines創作了一首具有披頭士樂隊風格的流行歌曲。
2016年,日本研發的人工智能創作的科幻小說《電腦寫小說的那一天》,騙過了所有人類評審,成功入圍日本微小說文學獎。
2017年,MIT打造出能夠創作恐怖小說的AI系統Shelley。
今年年初,亞馬遜語音助手Alexa推出了DeepMusic,為用戶提供人工智能創作的歌曲。
……
從參與制作到獨立創作,人工智能正在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藝術,是人類特有的思想表達方式:浪漫或豪邁,憂愁或愉悅,痛苦或歡快,憤怒或開懷……每一件藝術作品都代表作者獨一無二的經歷與心境。而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就像在與作者對話。
藝術是人類穿越時光的寶貴產物。然而,在AI來襲時,我們突然間將面對這些問題:藝術是否還是我們曾經認為的藝術?
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定義“藝術”?
AI的作品是否能帶來藝術家給我們的同樣的共鳴?
我們該如何評判AI創作的作品的“藝術價值”?
當我們無法區分AI與人類的作品時,又作何論?……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使當AI創作的作品大行其道之時,我們也用不著去擔心人類藝術家們的出路。在那時,真正的藝術家只會顯得更為寶貴。因為他們的經歷、個性、思想、情感,是AI永遠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