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訓練營是“中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國際培養計劃”2018年的實施項目之一,由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高等教育司、科學技術司共同指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協同北京大學和創新工場聯合主辦。
訓練營吸引了全球600多所高校近7000名學生報名,經過筆試、面試層層篩選,最終錄取了來自85所國內外高校的300名學生,參加為期5周的“理論知識+項目實踐”的培訓課程。培訓班特邀圖靈獎獲得者John Hopcroft、深度學習專家吳恩達等國際頂尖高校的學術導師以及人工智能技術企業的產業導師共30余位專家授課,并指導學生分組完成了15個實踐課題,其中既包括機械臂3D視覺系統、3D人體骨架點檢測、自動駕駛、多攝像頭行人軌跡和行人動作分析等技術含量十足的課題,也包括AI自動作詞作曲、AI電影推薦、AI打即時戰略游戲等娛樂性較強的課題,還包括農作物病蟲害檢測等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課題。結業儀式上從全部28支實踐團隊中評選出的8支優勝團隊進行了項目演示。
同學們在短短一個月內做出的成果得到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有專家表示同學們的選題既是企業目前關注的前沿,同時具體的成果又非常落地,算法、系統、視頻制作,甚至3D建模等等展現了大家非常豐富的能力。
作為主辦方代表,高松在結業典禮上致辭。他說,北京大學一直致力于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訓練營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個成功實踐,相信同學們通過這個平臺在知識、能力和視野上都有所收獲,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與研究實踐中能應用今日之所學,擴展今日之所學。
徐永吉表示,“中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國際培養計劃”是為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服務《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家戰略的新型人才培養項目。未來,該計劃將進一步擴大國際師資的引入力度,聯合更多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打造成一個中外教育國際合作和中外人文交流的公共平臺,為中國高校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真正產教融合的人工智能培訓項目。他衷心希望通過該計劃的實施,進一步提升中國高校人工智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能力,完善中國高校人工智能學科體系,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培養更多高端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助力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