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學子們還能通過寒窗苦讀換來“金榜題名”,但是與人工智能相比,人工智能的學習方式本身就是“大數據訓練”,在算力和大數據處理上,人工智能簡直是“逆天”的存在,人類與之相比完全沒有競爭力。
2017年高考,國家863“超腦計劃”項目研制的AI-MATHS高考機器人參加了2017年高考數學的測試,在掐斷題庫、斷網、無人干涉的情況下,AI-MATHS通過綜合邏輯推理平臺來進行解題,10分鐘交卷,分數達到105分。
根據“超腦計劃”,我國的“高考機器人”計劃在2020年綜合科目考上北大、清華。“高考機器人”的出現預示著,我國被詬病多年的應試教育和高考人才遴選方式真正遇到了重大危機。
同時,我們必須看到人工智能已經正在迅速取代眾多的傳統崗位,特別是流程化的工作崗位,人工智能比人類做得更加優秀。
在金融領域,高盛在紐約總部600名銀行交易員變成2人,背后是自動交易程序在工作。在財會領域,德勤推出了財務機器人,機械化、有規律可循的會計從業、會計電算化、憑證錄入、數據統計分析等基礎財務工作崗位很大程度上會被財務機器人替代。在醫療領域,IBM沃森機器人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地醫院的醫療助手,依據全球相關的病例大數據,它已經可以通過美國的執業醫師資格評定考試。在新聞編輯領域,“今日頭條”公司的編輯機器人已經能夠自動寫比較規范的新聞報道了,騰訊推出了夢幻寫手,阿里與第一財經合作研發了DT稿王;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后的25秒內,“中國地震臺網”已經發布了由機器人自動編寫的新聞消息。在駕駛領域,谷歌無人駕駛已經累計行駛300萬公里的行程。在翻譯領域,科大訊飛將語音識別的準確率已經從60.2%提升至95%。在客服領域,支付寶現在已經使用了智能客服,成功提升自助服務率至97%,同時提高滿意度3個百分點。在物流領域,物流領域開始廣泛使用無人機、RFID技術進行盤點和物流信息的記錄追蹤。
就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來看,未來10年內現有的傳統崗位中50%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也并非沒有可能。
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影響下,我們不得不思考:現在還讓孩子陷入“應試教育”的漩渦,真的有必要嗎?
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在逐步沖擊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人才培養和篩選模式,從人類的就業市場逼迫著“應試教育”轉型發展,進而從各個環節擠壓應試教育的空間。
只有在增設人工智能課程的同時,對現行學科教育體系和教育理念作整體的變革,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應對人工智能對我國教育和人才培養結構形成的巨大沖擊。只有走差異化、個性化的全面教育創新之路,發揮人性的特點優勢,才能與智能化浪潮相向而行。
培養孩子,一定要從小做起。雖然我國目前的應試教育思想還比較嚴重,但創新思維的鍛煉和引導,以及機器人、人工智能、編程等相關知識培訓的機構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 讓孩子懂一點人工智能,具備與人工智能攜手工作、共同創造的能力。然而畢竟不是人人都要成為人工智能的專業人才,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讓教育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才可能不被人工智能堵住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