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公共場所,不要說免費WiFi,有線寬帶的速率也離“寬帶”甚遠。
對此,多位業(yè)內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尚未形成可持續(xù)商業(yè)模式的前提下,僅靠運營商出錢出力來構建良性的WiFi供給,既不現實也無法維持長久運營,外部市場層面的力量介入同樣面臨商業(yè)模式的難題,也許只有通過政府主導模式才能破解當下的困境。
校園中的WiFi壟斷現象
以校園網這一場景的WiFi使用為例,獵豹移動的《全國高校校園網使用限制報告》顯示,全國校園網的平均網速僅為2.68M。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范圍內,2010年世界電信日開始,只有4M及以上的帶寬才能被稱為寬帶。2.68M的平均網速仍屬于窄帶層面,導致上網需求強烈的學生群體依舊為 “網”發(fā)愁,成為中國“壓抑的WiFi需求池”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除了網速慢外,校園內的WiFi環(huán)境還存在眾多怪相。
據了解,目前高校的網絡建設多先由運營商出資,再經運營商自己或借助設備商出力,提供網絡設備以及帶寬支持,并主導校內的工程實施。網絡建成后,學校和運營商會定期地分成結算學生繳費收入。學校承建方式即為學校主導,然后對外招標式選擇運營商和設備商。
在這個產業(yè)鏈中,學校是校園網的主導者,其次是電信運營商,學生用戶幾乎無話語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學校學生采訪發(fā)現,目前多數學生會使用市場提供的免費WiFi軟件,亦有同學使用技術手段突破校園網絡客戶端對路由器的限制,而校園網絡運營商則會不斷地強制升級客戶端對免費WiFi軟件進行封堵。
“一物一號”也是校園網的另一個特點,即一個登陸賬號只對應一臺設備。這種一物一號以及禁止路由器使用的方式,通過人為設置門檻而增加了流量購買范圍,從而推高了學生的流量使用成本。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還發(fā)現,不少校園網絡運營商利用其壟斷的市場地位,進行一些捆綁性的商業(yè)開發(fā),例如要求學生購買并捆綁手機套餐,以便發(fā)送和接收動態(tài)短信指令。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飛象網總裁項立剛分析道,校園是個特殊的WiFi使用場景,網絡建設的投入成本較高,高校的寬帶收費標準較市場價格卻相對偏低。因此,運營商采取上述做法無不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防止學生打破既有的收費模式,甚至希望達到“每個學生都付錢”的目的。對學生而言,則希望能夠利用共享來降低上網費用。這是運營商和學生用戶之間相互博弈的表現。
項立剛點出,運營商不該對校園采取過分市場化的運作手段,不能把利潤最大化作為校園網運營思路,而是應針對高校學生上網時段較為集中的特點,積極加強網絡建設和帶寬支持。
在采訪中,一位匿名專家總結道,高校限制網絡共享是學校的行政壟斷和電信的商業(yè)壟斷合二為一而形成的綜合怪象。
網絡服務應引入競爭機制
實際上,壟斷玻璃門現象不僅存在于校園,也在地鐵、公交、高鐵等使用場景中存在。
一位行內人士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概括道,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在公交、學校、地鐵、高鐵等場景上鋪設免費WiFi并不存在任何的技術障礙,但此舉會打破相關場景中的原有眼球廣告格局。
以北京公交車為例,北京公交集團等是公交車的管理方,而巴士在線等運營商則是車載廣告或車載電視的運營方。車載廣告的相關收入,主要由公交車管理方和車載廣告運營商按比例進行分成。除非新進入者找到一種共贏的商業(yè)模式來彌補原有利益者的利益,否則這塊市場的免費WiFi開發(fā)就會是一個難以打破的玻璃門困局。
去年12月26日,正在尋求轉型中的巴士在線獲得了工信部頒發(fā)的虛擬運營商牌照。此后,巴士在線先后與中興通訊、中國手游等進行合作,以搭建公交移動WiFi平臺。其商業(yè)邏輯在于,通過向公交乘客提供免費WiFi,以構建一個公交移動入口平臺,然后圍繞其入口進行商業(yè)開發(fā),從而重建商業(yè)模式,擺脫過去基本上單一依靠公交廣告收入的收入結構。
項立剛和于國富則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強調,國家應對此推出明確的政策,并在網絡接入服務中引入公開競爭機制。
對于相應的法律問題,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于國富律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接受網絡接入服務時,學生與普通消費者享有同等的權利,不應因其身份受到任何歧視或不公正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