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IT行業發展變化速度飛快,猶如白駒過隙。現有廠商推出的新功能和更新足以讓IT人員保持警覺。但事實上,一些最具創意的概念和技術均起源于新興公司。
很多時候這些虛擬化創業公司是一群有前瞻性思維頭腦的人想要做出他們自己的東西。其他的則是現有公司的一些工程師拿他們自己的獨特的想法與當前市場空缺做賭注。
下面是為你精選的2015年十大虛擬化新興企業。這些企業中有一些在挑戰著現有的供應商,有一些被定義為一種新技術。但問題是,很難把它當成一個新手。這些企業可能有一個前程似錦家喻戶曉的名字,但是其他的可能就黯然褪色無關緊要了。當然,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總是會有被大魚吞噬的可能性。
Bromium:虛擬化保護端點安全
鑒于后期高度數據泄漏,事實上大多數入侵是來自一個端點,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不管用哪家的虛擬化產品都要保護好這些端點,以及延伸到其他的數據中心。而不是依賴于檢測和防攻擊的防病毒程序,Bromium對端點安全采用一個獨一無二的方式。該公司的軟件具有一個虛擬化層隔離進程,防止惡意代碼訪問其他系統進程。
Docker容器虛擬化還會被繼續支持嗎?
2014年是Docker爆發的一年,似乎不知它從哪里出現,也獲得了幾家知名企業的合作。然而,問題是Docker能否維系現在的勢頭推出與之關聯的產品。Docker容器的方式——只封裝應用程序的依賴關系,無操作系統——潛力無窮。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質疑它是否適合企業IT,而且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
Eco4Cloud:虛擬機蔓延的“綠色”觀
節能是大多數IT專業人員不可缺少的任重而道遠的任務,但意大利一家公司開發了Eco4Cloud來解決這一現狀。從節能的角度上看,Eco4Cloud軟件關注的是虛擬機蔓延和計算資源浪費,而其他公司更多的關注于你現有硬件上的虛擬機,幫你臨時抱佛腳。該公司軟件可以識別工作負載整合的機會,減少所需的主機數量,從而減少電力消耗。
Maxta:脫穎而出的軟件定義存儲新興企業
Maxta公司的MxSP軟件提供的軟件定義存儲可以替代傳統標準X86服務器SAN架構的池存儲。由于異構的數據中心變得越來越普遍,只有部署軟件的方式才能實現支持多種hypervisors可以說是組織的一個決定因素。
Nakivo備份軟件逆襲現有廠商
對于Nakivo公司來說并不企圖壟斷一個新市場——它是在更多現有的備份公司中實踐并尋找成功。Nakivo關注VMware虛擬機的備份和災難恢復,聲稱自2012年成立以來取得了巨大的增長。與其競爭對手的價格相比,Nakivo備份軟件是一個經濟實惠的選擇。
Nimboxx推出KVM版超融合設備
超融合設備基礎架構產品上的所有困擾均來自于過于依賴VMware虛擬化,很容易忽略VMware還沒有掌控整個領域。由Nimboxx公司提供超融合設備基礎架構產品使用了一個自定義的KVM版本,意味著他們的產品將不需要添加hypervisor層的支持成本。Nimboxx也為應用供應商提供了一個OEM應用版本。
Opvizor為改善管理提供了預測分析
預測分析可以實現和維系高效率的基礎設施的快速變化和巨大差異,它也是管理復雜部署的最新趨勢。Opvizor的軟件既可以是本地安裝的方式也可以作為一個軟件即服務的方式,可以主動識別VMware和NetApp的配置問題,以及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向導。
Platform9為OpenStack私有云提供SaaS
對于OpenStack之后的勢頭和興趣,對于大多數組織來說構建一個開源平臺的私有云仍然是過于復雜。Platform9可以在現有的基礎設施上提供SaaS來簡化其過程,幫助公司快速部署OpenStack私有云。如果OpenStack真的運行起來了,它將幫助促使公司像Platform9那樣成功。
Ravello Systems開啟可移植云時代
Ravello Systems是正尋找給組織一個新的移植水平。該軟件,具體點應該叫一個云應用虛擬化層,允許一個組織將多個虛擬機應用以及網絡和存儲架構移植到公有云上,而且還不需要任何手動設置。Ravello最大的一個亮點是可以在公有云上克隆一個VMware生產環境,在正式生產之前用它來測試升級或打補丁。不要驚訝,Ravello Systems只是眾多公司中第一波開啟可移植云時代的。
Stratoscale 打造自己的超融合設備堆棧
Stratoscale是這個領域的通配符。他們希望用一些大牌名人,但也有一些高調的支持者。公司基于OpenStack平臺將整個機架式X86服務器裝在一個超融合設施內,通過一個接口進行管理。Stratoscale具有杰出的投資者包括英特爾、思科和SanDisk,最近進入了隱身模式。然而問題仍是該公司能否在這個競爭的空間成長起來,又或者它可能是一個想要發展融合基礎設施產品大廠商的收購目標。
D1Net評論:
虛擬化市場,猶如一片汪洋大海,每個企業都是大海中的一條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臨被大魚吞噬的危險,為此,企業要不斷進行創新,確保不被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