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筆者的小區也終于加入了“數字電視整體平移”的浪潮中。拿到歌華有線免費提供的機頂盒后,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嘗鮮”,但是結果卻令人失望。且不說圖像色彩和質量都比傳統的有線電視略遜一籌,新增加的十幾個頻道播放的也都是一些老片子,除了實時瀏覽天氣預報的功能外,基本不構成吸引力。幸好“平移”剛剛開始,資費還是原來的18元,只要重回傳統電視的“懷抱”,這個小小的機頂盒對筆者的生活并沒有太大影響。
本以為這只是筆者的一家之見,但是春節過后的一條消息卻放大了數字電視的“隱憂”。有媒體報道稱:自今年2月以來,南京、貴陽、南寧等地用戶普遍反映,數字電視的頻道數量和節目數量沒有太大的改善,但是收費卻增長了近一倍,大大超過群眾接受能力,節目質量也有待改善。
而不平的民意換來了2月28日國家廣電總局官方網站上的一紙通報。在《總局進行全國有線電視數字化情況通報》上,特別強調了在堅持推動有線電視數字化的發展方向不動搖的前提下,要堅持有線數字電視的公益屬性不動搖,妥善處理好不愿參加轉換的用戶的難題,同時在增加收費的同時要提供增值服務。
實時已經證明,在節目數量質量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模數轉換、收費電視只會是一廂情愿。而如果失去了提升ARPU值的作用,數字電視對于傳統的廣電系統還能具有什么意義呢?
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曾表示: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電信運營商相比,廣電每年不到1000億元的規模太小,這主要是因為廣電的ARPU值太低,目前只有十幾元,而中國移動的ARPU值接近100元,數字電視能幫助廣電解決這一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全國49個試點城市在推廣數字電視中,雖然都舉行了所謂的價格聽證,但最終數字電視的收費卻從模擬時代的17元/月提到25元-28元/月。然而,這一標準在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已經超過了群眾的接受能力。
其實,數字電視面臨的問題遠不止是資費和內容質量。筆者就聽一位朋友敘述了因為遲交有線電視費,而奔波忙碌整整兩天的經歷。缺少服務網點、服務人員素質不高、缺乏客戶服務意識也是數字電視的一大弊病。
在爭奪現代家庭客廳的戰斗中,數字電視無疑具有天時和地利的因素,但是自身管理的僵化、市場意識的欠缺,以及內部斗爭的損耗形成了數字電視的三座大山。背著三座大山上路的數字電視究竟能走多遠呢?
其實,數字電視的問題根源與IPTV是一樣的——缺乏靈活豐富的內容支持,無法有效吸引用戶。如果手中握有第一手的內容,比如像PCCW那樣買斷英超轉播權,或是像福克斯電視臺那樣擁有熱門電視劇《越獄》的首播權,那么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傳播方式,它都會成為“客廳戰役”的勝利者。因此,“修煉內功”已經成為數字電視和IPTV的第一要務。
而對兩者而言,“修身”的意義并不相同,數字電視需要提升的是節目內容制作和客戶服務水平,而IPTV則應該在互動性上下功夫,比如增加可視電話、即時通信和多方游戲。
幸好數字電視的推動者們已經意識到了“修身”的重要性。春節前后,各地的數字電視新增頻道紛紛開通,對觀看人群做了進一步的細分。但是在電視內容市場沒有完全放開的環境下,如何在幾百個數字頻道中保持差異性是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