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移動互聯網的黃金時代,各類應用就是從業(yè)者寄予厚望的“金礦”。一個金礦被發(fā)現后便吸引掘金者蜂擁而至。同理,一個移動互聯網應用成功開發(fā),便會有大量同類應用出現,搶占市場份額。繼微博風靡移動互聯網之后,一類基于手機通訊錄的社交應用軟件開始火爆起來,它們能夠實現實時語音、實時消息,也能夠傳遞語音留言、圖片、視頻,甚至能夠語音對講、語音廣播,這類應用國外有Viber、KIK、WhatsApp、Talkbox等應用,國內有類似的米聊、微信等。這類應用的快速興起對于運營商及整個通信產業(yè)鏈有何影響?是對產業(yè)鏈的一次顛覆?還是移動互聯網發(fā)展的一個福音?本次專題將逐個解答——
話音、短信、彩信是電信運營商提供的傳統(tǒng)基礎通信服務,占各國運營商超過60%的收入。但隨著3G覆蓋的逐步完善和速率的提升,公共和私有Wi-Fi熱點的增多,以及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和應用,在移動終端上出現了各種各樣提供類似于電信基礎業(yè)務的應用。
什么是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
移動互聯時代,運營商、終端商、服務提供商紛紛向產業(yè)鏈的兩端延伸,企業(yè)的角色界限模糊,產業(yè)鏈上中下游均試圖成為整個產業(yè)鏈的主導者,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占據有利地位,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即是現在競爭的焦點。2008年4月Skype就推出了移動終端版本;2009年6月Google Voice 開始測試;現在這些應用有了新的強勁對手:如2010年下半年iPhone上收費版的Whatsapp和免費版的Viber提供實時IP語音及短信;提供網絡錄音對講功能的TalkBox;還有跨iPhone和Android平臺的移動即時通信軟件KIK Messenger;2010年12月末,在中國國內誕生了第一款類KIK的應用——米聊;騰訊也迅速跟進開發(fā)了微信,并與QQ好友互通。諾基亞、黑莓均推出了基于各自終端的即時通信產品,而在最近的蘋果WWDC大會上,喬布斯宣布iOS 5系統(tǒng)將加入iMessenger,在運營商方面,中國電信正在測試ECPlive終端,均屬于此類產品。
這些應用除了類基礎語音功能外,最大的特色是可自動導入手機通訊錄或者已有的社交應用,如Facebook、Twitter、微博、人人網、MSN好友等社交關系,快速形成自身的社交網絡體系。
這些應用都在短時間獲得了巨大成功。KIK自2010年10月20日推出以來,短短15天內,用戶量突破100萬;國內的米聊目前用戶已經突破250萬,市場估值突破2億美元。而Viber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登錄蘋果App Store之后兩個月,它就躋身世界各地蘋果應用商店免費應用下載前五名,并且到2月底為止,下載用戶數量已經超過1000萬。
如何成為顛覆者
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與短信類似,都是發(fā)送簡短信息給對方,在使用體驗上和功能實現上,差別不大。但在技術上,兩者存在很大不同。SMS的優(yōu)勢在于:天然的用戶基數,所有的機器只要插上SIM卡即成為運營商的客戶端,無需用戶安裝任何的軟件,不需要用戶付出任何學習成本;服務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的優(yōu)勢是:免費,更方便的功能升級,更容易與其他互聯網業(yè)務對接。
與傳統(tǒng)運營商的語音服務相比,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的優(yōu)勢和劣勢都很明顯。例如,Viber感知與傳統(tǒng)語音幾乎沒有差異,但是Viber要求必須有3G或者WiFi覆蓋,并擁有安裝了Viber客戶端的3G智能機,這限制了Viber客戶的普及程度。而Whatsapp、米聊的語音服務更類似于“對講機”,更像一種“語音”版本的短信或者留言,而非通話。
國內傳統(tǒng)IM中,前三名分別是QQ、阿里旺旺和飛信,其中阿里旺旺依托淘寶電子商務而崛起,并非網民社交主流IM,因此我們著重關注與QQ、飛信的比較。我們認為,相對于傳統(tǒng)IM,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有以下相對優(yōu)點:
跨平臺:這一點專對飛信,飛信僅限移動平臺,為用戶帶來諸多不便。
輕應用:與傳統(tǒng)IM相比,KIK類應用往往開口小、簡單,不占內存(或極低),快速收發(fā)。而QQ、飛信都需要手動登錄之后才能使用,更加笨重。
使用成本低: KIK類應用往往具有安裝后自動查找、添加好友的功能,用戶使用成本較低;反觀QQ、飛信,必須首先手動添加對方為好友,才能進一步溝通。
永遠在線:很少有用戶能夠在手機上保持QQ、飛信永遠在線,而且隨著機身的移動,在各個網絡之間信號切換時,QQ、飛信往往需要重新登錄。而對KIK類應用來說,能夠一直保持后臺運行,永遠在線。
基于通訊錄: KIK類應用的邏輯在于通訊錄,通訊錄的聯系人與QQ、飛信上的好友往往不是完全重合,這是類KIK軟件填補的空白地帶。
怎樣沖擊運營商
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的崛起無疑會對運營商原有傳統(tǒng)業(yè)務產生替代效應,而從另一個方面看,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的崛起加大了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吸引力度,推動智能手機和3G網絡的快速普及,培養(yǎng)用戶對數據業(yè)務使用的黏性和消費習慣。
運營商業(yè)務中受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沖擊最大的將是國際/國內長途、國際/國內漫游通話及短信、彩信業(yè)務,這些收入占運營商總體收入的20%左右,且是非常重要的利潤來源。如何來應對?是封殺?是屏蔽?是對傳統(tǒng)業(yè)務計費模式主動調整?還是積極順應趨勢鼓勵數據消費?
運營商不必為此而感到恐慌。移動互聯網行業(yè)和技術發(fā)展的趨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的競爭下,長途、漫游計費方式逐漸將式微,統(tǒng)一資費應用是大勢所趨。最為重要的是運營商應該積極地去擁抱移動互聯網,鼓勵用戶大量使用智能手機和數據業(yè)務,使用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現在,聯通、電信的平均每3G用戶流量在100M左右,3G智能機用戶的流量在200M左右,經測算只要使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用戶數據流量提升到450M以上,即使在現有標準數據資費下充分考慮替代效應,也將對ARPU值產生正面影響。因此,對于真正高價值的具有強烈數據使用習慣的3G用戶,不必過于擔心語音、短信被數據業(yè)務替代的問題,他們難以更改的數據使用習慣將為運營商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而興起,手機號碼將僅僅成為應用的一個標識之一。運營商被牢牢限制網絡承載這個角色定位——被管道化,就像在固定互聯網中運營商的角色一樣。針對這種情況,運營商要做好流量的精細化運營,嘗試對不同的應用采用不同的保障等級和不同的通道,收取差異化數據質量的費用;保持流量計費的商業(yè)模式,絕對避免數據流量資費不限量包月,控制移動數據流量資費快速下滑。此外,運營商對類基礎通信社交應用可通過逐步降低傳統(tǒng)通信資費、提供類似應用來應對,畢竟,自己革自己的命,比別人革自己的命要主動得多,雖然這有點艱難。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運營商也將分化。誰能夠提供高速的用戶體驗完美的網絡,誰能夠提供傳統(tǒng)通信與移動互聯網通信完美協(xié)同,誰就將占據最多的移動互聯網流量份額,最終吸引最多的移動互聯網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