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站上市了,不是Facebook。5月4日,中國互聯網社交網站人人網登陸紐交所,市值達71.2億美元。從市值來算,人人公司已經躍居僅次于百度、騰訊、新浪、阿里巴巴的中國第五大互聯網企業。
此次人人的上市創造了紀錄: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社交網站;美國股市歷史上IPO市值最大的中國概念股。仿佛是為了應景,5月4日,華爾街大雨瓢潑,人人公司CEO陳一舟和高管們在紐交所外合影后說:對于中國人來說,下雨是好兆頭——民間將其俗稱為“財雨”。
這一場“財雨”確實為陳一舟帶來了財富。作為第一大個人股東,陳一舟持有人人IPO后21.5%的股份和55.9%的投票權,身家超過15億美元。一向后知后覺的搜狐掌門人張朝陽面對人人網上市再次發出感慨,“在2000年我們收購了ChinaRen,很遺憾我們沒有堅持下來,為了賺錢,我們被收入和盈利的牛鼻子牽著走,走了很漫長的路。”
公開反省自身的張朝陽認為社交網絡革命已經開始。事實上,目前在美國資本市場上,“社交網絡”是名副其實的寵兒。Facebook的大熱,使得“社交”二字已經成為互聯網金礦。ComScore的研究發現,在今年1月,Facebook的移動用戶群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2%,達到1180萬人,其中約有70%的用戶來自美國境外。
社交進化史
人類有社交,從語言開始。只有人類有真正的語言并將其作為社交的手段和工具,盡管動物(包括猴子)也能夠用各種聲音來表示自己的感情或在群體中傳遞信息,但都只是采用一些特定的形式來表現特定的情況, 不能隨機變化,而人類卻可以把無意義的語音按照各種方式組合起來,并用無窮變化的形式來表示變化無窮的意義。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類只有語言。語言極大提升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效果,古人甚至一度將其當做神物來崇拜。語言開始與禍福聯系在一起,人們用語言來祝福,也用語言來詛咒。
文字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文明社會,人類的社交行為也進一步發生了質的變化。正因為如此,文字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有神力的符號。《淮南子·本經訓》有云:“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說,倉頡創造文字的時候,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里號哭。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文字的影響力和人們對文字的敬畏。
有了語言和文字,人類社會生活的進化開始經歷由簡到繁的過程。古人說:“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人,應須防口。”社會交際開始蘊含著“分寸”的玄機。
再后來,古人以飛燕傳書,書信也由此成為相隔較遠,暫時無法見面的人們相互交流情感與思想的工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書信這種社交方式在延續千百年后,最終被電話、傳真所取代。
隨著貝爾1876年在美國專利局申請了電話的專利權,另一個默默無聞的意大利人,1845年移居美國的安東尼奧·梅烏奇被世人遺忘。由于生活潦倒和英語水平的限制,梅烏奇無力保護自己的發明——“遠距離傳話筒”。1874年,梅烏奇寄了幾個“遠距離傳話筒”給美國西聯電報公司,希望能將這項發明賣給他們,但他并沒有得到答復。當請求歸還原件時,他被告知這些機器已不翼而飛。兩年之后,貝爾的發明面世,并與西聯電報公司簽訂了巨額合同。可憐的梅烏奇為此提起訴訟,卻在1889年不幸過世,訴訟不了了之。2002年6月15日,美國議會通過議案,認定安東尼奧·梅烏奇為電話的發明者。
電話的發明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只需撥幾個號碼就可以與對方表情達意,互通有無,人們的社會交往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目前電話行業逐步分為電話設備制造商和電話網絡運營商,隨著全球電信市場的開放整合以及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多家運營商在同一市場競爭的局面。
另外,還有一些社交工具曾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出現于電話之前的電報。作為一種最早的、可靠的即時遠距離通信方式,電報于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獲得發展。《紐約時報》的傳奇主編范安達就曾利用收到的電報第一時間報道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消息,從而為《紐約時報》贏得了巨大的聲譽。電報不僅能在陸地上通訊,后來還使用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二十世紀初,配合無線電的使用,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
1946年是人類社交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第一臺正式的電腦ENIAC(埃尼阿克)在美國誕生,盡管它十分耗電但卻作為標志性物件開啟了人類社交的新紀元。此后微電腦發展突飛猛進,1982年之后,隨著微電腦開始普及進入校園和家庭,多種應用脫穎而出成為殺手級產品,并且徹底改變了人與人之間溝通聯系的方式。從即時通信工具到被大家昵稱為“伊妹兒”的電子郵件,從網絡游戲到虛擬社區,目不暇接的同時我們已經開始從WEB2.0向移動互聯網過渡。
說到移動互聯網,不得不提及一個老牌的通訊公司摩托羅拉。摩托羅拉工程技術員馬丁·庫帕于1973年發明了第一款推向民用的手機,目前手機的發展尚且不足40年。但后生可畏,看看我們現在對于手機的態度,完全可以用“溺愛”二字來形容。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只有它在身邊,我們才會覺得踏實、安全,才能確保他人能及時找到自己并定位自己在工作和生活當中的位置。獲取信息變成了一種娛樂方式,正如巴拉克·奧巴馬談及他的黑莓手機時說:“信息應用的范圍已遠遠超出發布命令,分配工作的職能了。信息已經變成了可供休閑的娛樂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眼睛已經不再屬于自己,它不在電腦屏幕上,就在手機屏幕上,我們正被裹挾在一個滾滾的時代潮流里向前奔跑,并在奔跑中不斷拋棄舊有的社交方式。
Facebook大勢所趨
在美國,5年前是Google的時代,現在則是Facebook的時代。Facebook已成大勢。在國內,SNS發展勢頭不減。作為中國第一大社交網站的人人網,盡管其到目前為止盈利情況并不樂觀,但依然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CNZZ數據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社交網站行業規模有所上漲。在網站數量方面,平均每天被訪客訪問的站點為644個。在訪客數量方面,日均獨立訪客量達到了7597萬。瘋狂的粉絲們對于SNS的熱情已經起步。
根據二級市場的交易數據,Facebook目前的市值超過300億美元。這得益于扎克伯格不斷推出的新的應用功能。
2006年9月,Facebook推出了“Feed”功能。這一功能可讓用戶自動收到朋友的最新動態。盡管遭到了用戶的抵制,甚至佛羅里達大學的一名學生還組織了一個“沒有Facebook的一天”的組織,以此表示抗議,但扎克伯格始終沒有放棄該功能。“這不僅僅是一個功能,而是Facebook整個社交圖譜的基礎支撐力量,因為它能刺激用戶更好地溝通”。
隨后,扎克伯格意識到應用能夠增加用戶黏性,但“僅靠自己的開發團隊是做不好的”。2007年5月24日,他推出了平臺戰略,允許其他人在該平臺上開發應用。“就在三天時間里,有10萬用戶下載了我的圖片編輯工具。”
Sposato是早期加入Facebook平臺的開發者,他所開發應用的下載量超過自己預期的10倍。“擁有這么多下載量,其中一個原因是‘Feed’功能使用戶知道他的朋友做了什么事,這有助于應用的推廣。”顯而易見,對于第三方開發者而言,社交應用還只是一片待開發的藍海。
老牌巨頭微軟也開始借助社交網站的力量,其與Facebook合作開發的Docs.com已經上線。通過使用Docs.com,用戶登錄Facebook之后,其好友就可以訪問該用戶的共享文檔。
事實上,社交網站已經進入整合期,社交網絡行業正在醞釀新的發展契機。CNZZ數據表明,2010年,社交網站行業一大批同質化嚴重、經營不善的網站被淘汰出局。此外,國內的社交網絡行業還呈現出其他的一些特點,比如在春節期間,社交網站的獨立訪客數量大幅下降,這延續了假期時段該行業訪客量下降的一貫趨勢,表明作為行業主要訪客組成的白領和學生們,并沒有將社交網站作為在休息日里主要的休閑娛樂平臺。這些數據都為國內的社交網站敲響了警鐘,每邁出一步,都需要果斷與創新,也預示著下一步的決策將更加需要勇氣。
移動社交戰爭開啟
目前全球到底有多少家社交網站,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但eMarketer在其新發布的報告中預測,到2013年,全球6.075億人將使用移動社交網站,這相當于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的42%。僅在美國,移動社交網站用戶數量將達5620萬人。在為數不多的移動社交網站里,Facebook、MySpace、YouTube和Twitter的用戶訪問量就已經占據了大半江山。
2010年7月,谷歌推出手機端的“Places”應用。借助這一應用,Android手機用戶能查找自己當前所在地附近的咖啡店、酒吧、賓館、自動取款機以及加油站等。有分析人士指出,谷歌的Places應用,實際上是在向美國商鋪評論網Yelp的核心業務發起挑戰。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Facebook也推出了一款同樣名為“Places”的應用,與谷歌“Places”不同的是,它擁有“簽到”功能,能讓用戶的朋友們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正在做什么。此外,Facebook對所有開發者都開放了Places的API,包括讀寫搜索操作和所有場地信息的 API。對于開發者而言,這不啻為一個福音。
在Facebook和Twitter相繼推出網站的地理位置識別后,小型社交網站的生存將更加困難。但Foursquare、Gowalla和MyTown也擁有數量可觀的追隨者,假以時日或能成氣候。
目前絕大部分社交網站規模較小,垂直于商業、體育等行業,考慮到應用軟件商店對社交網站開發的推動力,這樣的網站數量也許將會快速增加。而社交網站的格局將會出現迅速的變化,移動廣告商可能將更加青睞那些綜合性的,受眾覆蓋面更廣的網站,比如Facebook和Twitter,將呈現強者恒強的局面。
通過移動終端訪問社交網站的用戶數,因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正呈爆炸式的增長態勢,人類的社交行為正在跨過商業網站、垂直網站、社交網站,向移動社交網站演進。剛剛起步的移動社交,卻已經早早拉開了大戰的帷幕,我們將會迎來移動網絡上更激烈的“社交”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