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3點,無數雙眼睛盯著股市收盤的最后落聽,在上證指數和深證指數都止跌上漲之際,中興通訊仍于該天下跌2.14%。一家本報記者熟悉的證券公司分析師慨嘆說:“看來印度停止進口中國通信設備一事的影響暫時還無法結束。”而中興通訊、華為等中國通信設備商在印度為何會有如此遭遇,后續能否解除危機,本報記者也進行了一番調查。
中國設備商“很受傷”
事件的主角自然是兩家中國電信設備商大鱷:中興通訊和華為。此前的4月29日,印度媒體突然報道稱,印度即將禁止進口來自中國廠商的電信設備。
資料顯示,2008年華為與中興通訊在印度的營業額就分別達到了13億與10億美元,而根據中國駐印度領事館的資料,這樣的銷售金額已經是當地電信設備市場占有率的25%-33%。正因為此,印度“封殺令”事件被認為將使中國的通信企業“很受傷”。
由于華為沒有上市,這一事件在中興通訊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自4月30日中興通訊當天一度跌停以來,中興通訊五一之后股價也一直繼續下跌。
而本報記者獲悉,總部在加利福尼亞、實際運營在中國的UT斯達康也已經被列入了黑名單,這家公司已被當地最大的手機運營商取消了訂單,因為這家手機運營商被告知,由于UT的大部分工程師和管理層都來自中國,業務也在中國,因此政府不會允許他們之間的交易。而UT斯達康在印度引以為豪的IPTV業務也風雨飄搖。
“華為公司高管本周將與印度高官會面,希望能平息印度圍繞使用華為電信設備的安全疑慮。”對于這則外國媒體的報道,華為一位內部人士已委婉予以證實。
而不知為何,中興通訊上市公司一直尚未對此事表態,倒是一大堆的證券公司舉了一大堆的數據力證此事對中興通訊不會有影響。不過,中興通訊股價仍一路下跌,只是跌幅日漸縮小。
西方廠商也不樂觀
“愛立信和諾西等西方廠商不會對此事幸災樂禍,也不會發表評論,我們在印度的日子同樣不好過。”5月6日,愛立信中國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如此說。
實際上,此事的來由是,在3G牌照競標白熱化的前夕,印度政府對所有通信設備廠商進行了檢測,華為和中興通訊至今未通過檢測,愛立信和諾西等西方廠商雖然通過檢測,但也是有條件通過,被要求簽署保證書,確保“通信安全”。
從這點上來看,所謂愛立信和諾西等西方廠商“串通印度政府做手腳”的傳言絲毫站不住腳。根據國外媒體報道,主管印度通信業務的印度電信委員會委員錢德拉也于近日說:“我們并沒有禁止采購來自中國的電信設備,而是所有電信設備必須經過印度相關部門的安全檢查。”
但畢竟主要是華為和中興通訊等中國廠商未通過檢測。而事實上,之前,此事已有多重征兆。
早在2009年8月28日,印度電信部突然召集印度主要移動運營商開會。在會議上,印度政府要求運營商不要在印度20個比較敏感的州沿海和邊境地區使用中國制造的電信設備,理由是中國產電信設備可能會危害到印度的國防安全。
而過去幾年,印度相關主管部門曾多次想出臺相關規定,甚至召集運營商開會,號召運營商不要采購中國電信設備,但由于中國設備商的價格實在是便宜,印度政府的這些規定普遍遭到了運營商的抵制。
有通信業內人士介紹,印度運營商一直在與政府主管部門上演博弈。印度的運營商太多了,有數十家之多,競爭異常激烈,新興運營商又多,為了面對競爭,采用物美價廉的通信設備是首要的生存之道,而華為和中興通訊的設備正好符合需求;并且,受到華為和中興通訊的壓力,愛立信和諾西也在印度被迫大降價,苦不堪言。
“印度對多數設備巨頭而言都是單一國家最大的海外市場,對愛立信來說也是最大的。歐洲廠家在印度也一樣必須適應低成本,為何他們賺不到錢又要積極投身印度市場?因為印度市場可通過規模效應拉低他們在全球的成本。”中興通訊印度公司總經理黃達斌曾如此說。
本土化或為自救道路
對于此事的結果,目前沒有任何人能預料。但三電咨詢資深分析師鄭恒認為,首先撐不住的不會是中興通訊和華為,而是印度的運營商。
截至5月6日,印度3G頻譜拍賣已接近尾聲,覆蓋全印度的3G頻譜牌照價格已飆升至約合21億美元,有9家運營商參與了招標,盡管一再被警告投標價格“不合理”,但競標價仍一路走高。此次再加上可能不能購買中國設備,對他們將是“雪上加霜”。假如大家都無法承受,印度政府不對中國設備放行都不可能。
而華為和中興通訊也可以走另一條自救之路,即在印度研發和生產設備,印度通信設備制造工業非常落后,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口。而華為近日擬向印度政府游說的理由之一正是印度分支的董事長和董事會成員將全都是印度人,員工85%是印度人,研發團隊幾乎全是印度人,華為認為其設備不構成安全威脅。
與數年前的印度政府禁止進口中國玩具完全不同,當時印度是為了保護本國工業,認為“中國造”玩具占了印度玩具市場約60%的份額,“中國廉價產品的大量傾銷導致許多玩具制造工人失業。”而此次,采用中國通信設備符合印度市場的特點和需求,封殺將對其本國電信業造成沉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