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12年前。那一年,喬布斯舉起了第一代iPhone手機;那一年,中國移動正式發布飛信系統。本不屬于同一時期的兩款產品,在同一年代舞臺重疊。這似乎在證明,移動互聯網雖已萌芽,但尚未完成歷史交接。時間回到5年前,那一年,飛信逐漸式微,而微信已經如日中天,月活躍用戶超過5億。這也意味著,一個時代正式結束,另一個時代已經開始。
何為通信云服務?
飛信和微信,與本文都有些關聯,但又無直接關系。飛信是“后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微信則具有典型移動互聯網特征。本文主角也同樣出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在微信的平行空間中,“通信云服務”逐漸被市場認知。
也是在五年前,即2014年。融云RongCloud正式成立,這是一家通信云服務商,其核心研發團隊來自飛信技術研發和三星中國研究院RCS融合通信研發的核心團隊,對飛信、MSN頗為熟悉,但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應用場景。融云創始人兼CEO韓迎解釋稱,“公司將IM(即時通訊)能力虛擬化,以云服務形態,向互聯網應用和行業應用場景中滲透。”
融云創始人兼CEO韓迎
話題由此展開,如何理解通信,以及通信云服務?通信,不僅僅只是5G、Wi-Fi、光纖等傳統意義上的通信,實際從廣義上來講,社交、游戲、直播、短視頻中有通信;協同辦公、應急指揮、視頻會議、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智能安防、呼叫中心中也有通信;CRM、ERP、工業互聯網、智能硬件的底層架構,依然離不開通信能力。
也就是說,通信已經植入每一處行業應用場景,正在滲透到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數以百萬計的APP應用,原生于公有云;當企業核心應用系統,開始向私有云、混合云上遷移時,“通信云服務”終將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看不見的通信云行業巨頭
言歸正傳。融云,中國第三大互聯網通信平臺,排名其前的分別是微信和QQ。只不過上述兩款超級APP自成體系,融云則隱身于全球30萬款APP,以及千行百業的應用場景中。列舉一組數據,目前,融云日活用戶超過7000萬人,SDK觸達用戶超過42億,日均消息量達到150億條。
這是什么概念?以中國8億移動互聯網用戶計算,平均每人手機中有5款APP的底層通信能力由融云提供。例如汽車之家、哈啰出行、荔枝、斗米、得到APP、百姓網,以及Castbox、Opera等海內外客戶,都已與融云建立合作。換句話說,融云在即時通訊云市場,已經連續多年穩居頭名(數據來源:艾瑞咨詢),只不過其以“Inside模式”提供服務,品牌并不為大眾感知。
不僅如此,融云解決方案還已經植入企業辦公系統,將通信能力接入企業生產系統。舉例說明,融云將通信模塊植入航空公司的排班系統。根據航班號,系統可自動組建包括空勤、地勤人員在內的工作互動群,航班落地旅客離港,工作群也隨之自動解散。
類似的案例還體現在銀行、證券、教育、醫療等領域,以及智能手表、智能音響、智能門禁、執法記錄儀、VR眼鏡等智能硬件中,融云已將通信模塊植入在線客服、信貸系統、在線教育、應急指揮、視頻會議等應用,成為行業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成為智能硬件的一部分。
抗壓的融云
“通訊云服務市場,最多時出現了近10家企業,”韓迎沒有繼續應用場景的話題,其回顧歷史,是為了強調融云是家技術型企業。2014年底,只有約1000家客戶在使用融云通信方案。此后直播、短視頻、在線答題等爆炸式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持續推動通信云服務市場增長,但曾經的競爭對手,卻多已杳無蹤跡。
“融云一直保持著一項紀錄,單日分發2218億條消息。”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TO楊攀,也以技術應用視角,解釋了現有市場格局的由來。舉例說明,20萬人同時觀看直播,即一條消息需同步分發20萬次,如果其中1萬人參與互動,也意味著融云將同時分發20億條消息。如此高的業務并發壓力,并非所有服務商都能承受。這也側面解釋了,市場陪跑者越來越少的原因。
“融云始終是家技術型企業,投入核心研發資源,聚焦底層通信協議研究。”韓迎解釋了融云如何成為一家“抗壓”的公司。當然,通信云服務也是典型“壓力越大、動力越大”的市場。服務商能承擔多大業務并發壓力,就能建設多高的技術門檻。
舉例說明,即使是超級IM軟件,每天也會因為地鐵、電梯、移動基站切換等場景變化,斷線重連300次以上。而支撐海量用戶觀看直播,支撐航空管理、應急指揮等行業核心應用的融云,必須在QoS(服務質量)方面下足功夫。
另一方面,海量客戶產生的高業務并發壓力,也意味著融云可快速完成業務質量數據積累。通過對海量網絡日志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融云可持續對網絡中間鏈路進行優化。目前,其在全球建立了多個數據中心,數千個加速節點,覆蓋233個國家和地區。而持續以數據驅動業務,才能幫助客戶尋找最佳通信路徑。
融云將未來交給開發者
由此可見,通信云服務的根本是“穩定壓倒一切”,嗓門大并沒有用;通信云服務的本質是cPaaS(通信PaaS)平臺,越來越多企業愿意接受第三方通信云服務,而將自身精力聚焦核心業務中。
這正是融云的核心商業模式。其實,將融云與企業微信或釘釘相比,極為不恰當。前者很純粹,后兩者很平臺。融云專注cPaaS能力建設,以B2B模式提供通信模塊,而其自身并沒有“野心”,并不直接觸達C端用戶。
“但融云希望觸達更多開發者。”韓迎再次強調了業務邊界,也強調了生態模式,即“用戶將通信交給融云,融云將未來交給開發者。”2014年,融云首版本產品推出,可提供279個SDK接口,而在2019年最新版本中,SDK接口數量已經增長至597個。
SDK接口數量代表著,融云的生態成熟度,以及公司對應用場景的理解。目前,已有超過25萬開發者,基于融云平臺進行應用場景開發,通過短短的幾行代碼,開發者即可調用融云通信能力模塊。
通信云服務的未來
上述即是融云的未來,“而通信云服務的未來,屬于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是通信云服務2.0時代的基本特征,萬物互聯則代表了通信云服務3.0時代。”韓迎雖沒有透露,萬物互聯時代融云的商業模式,但顯然資本市場已經率先看好這家企業。
11月30日,融云宣布已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指數級增長的應用場景,必將帶動通信云服務市場的指數級增長。“融云將進一步強化技術優勢和服務品質,加強橫、縱向資源整合,打造通信云行業新生態。”韓迎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