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以來,有什么新的發現?潘建偉說,“墨子號”作為一顆科學實驗衛星,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實用型的,為了實現超遠距離星地之間的量子保密通信,同時也有個基礎科學的研究目標,要對愛因斯坦所提出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開展嚴格意義下的驗證。
潘建偉透露,“墨子號”發出以后,性能指標遠超預期,原本計劃兩年內完成的科學試驗任務,在兩三個月之內就完成了,所以有很多的時間對性能做一些改進,目前有比較大的進展。同時,“墨子號”已經把星地之間密鑰的成碼量提高了40倍,現在嘀嗒一秒鐘,大概能夠傳送40萬個密鑰,已經能夠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潘建偉說,“墨子號”還做了一個比較有趣的實驗。因為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目前還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針對有人提出的檢驗協調模型。“墨子號”做了實驗,表明有些理論方案本身是不正確的,這是一個比較大的進展。
潘建偉說,希望能夠盡早把量子通信推向實用化,未來能夠研制一顆中高軌的衛星,讓它能夠24小時全天候工作,以彌補“墨子號”只能在晚上工作的遺憾,確保在更長時間里產生密鑰。
這些年來,針對量子通信的質疑幾乎從未中斷過,甚至有人認為量子通信就是“偽科學”。對此,潘建偉回應,量子力學與人們的生活經驗有很大不同,哪怕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于量子通信的先進理論都未必能很好地理解。所以公眾才會對量子通信的科學性產生懷疑,擔心這項技術不成熟。
潘建偉進一步解釋說,創新成果從產生到廣泛應用,通常會經過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公眾接觸到一個全新領域的東西,最開始的反應通常是:不靠譜。比如最早的照相機,大家覺得魂魄被吸到相機里面去了,都不太敢用。所以早期的量子通信,有人認為是偽科學,當它發展比較成熟之后,又覺得這個技術還沒有廣泛應用,有疑慮。“現在我們確實有很多創新性的成果已經走在世界前沿,我們應該有自信。”
不過,潘建偉也表示,目前,量子通信正處于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轉換的過程當中,需要做大量的科普工作。“當量子通信被廣泛應用后,大家覺得沒什么稀奇了,創新過程也就完成了。”
至于量子通信的作用,潘建偉說,信息安全對國家、對個人都非常重要,小到銀行賬戶的密碼保護,大到無人駕駛的遠程控制,量子通信在原理上可以提供一種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手段,在未來將大幅度提升信息安全水平。(記者 何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