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一邊坐在課桌前等待上課,一邊玩著自己的手機。但是,他們沒有查看社交網站Facebook,也沒有使用照片分享應用Instagram 或視覺社交網站Pinterest或微博網站Twitter。
相反,他們在查看“閱后即焚”照片分享應用Snapchat的Stories視頻直播,以了解當天的新聞;在Facebook Messenger上聊天;或在群聊中了解好友的近況。如果時間允許,他們才有可能轉到Instagram上看看他們喜愛的品牌發布了什么動態信息,或登錄Twitter看看明星發布的帖子,以博得自己開心一笑。但是,在大多數時間,他們則會遠離公共的社交媒體,而選擇與好友進行更私密的互動。
蜂擁逃離社交媒體
幾年來,有關Facebook青少年用戶減少的警報聲一直不絕于耳。在2013年,有人撰文研討了為什么青少年開始厭倦Facebook。而《時代》(Time)雜志則稱,從2011年以來,有超過1100萬個青少年用戶已逃離Facebook。但是,很多這類的文章均推測,逃離Facebook的青少年都跑到了Facebook旗下照片分享應用Instagram或其他社交媒體上。換而言之,他們認為,青少年逃離的是Facebook,而不是社交媒體。
然而現在,新的數據越來越清楚地表明:青少年正在蜂擁逃離社交媒體,如Facebook和Twitter,轉而使用一些比較小眾的工具,如Messenger或Snapchat。在這些小眾工具中,他們不會發布一些大而化之的信息給所有人看,而是與親密好友分享一些比較私密的信息,如傻傻的自拍,吐槽上課情況。
例如,在去年8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皮尤研究中心指出,49%的年齡在18-29歲之間的智能手機用戶都在使用像Kik、Whatsapp或iMessage等的通訊應用程序;41%的這個年齡段的智能手機用戶在使用能夠自動刪除發送信息的應用程序,如Snapchat。而根據皮尤的另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在這個年齡段的智能手機用戶中,只有37%的人使用Pinterest,22%的人使用LinkedIn,32%的人使用Twitter。小眾通訊應用程序顯然打敗了更大眾的社交媒體。
在18-29歲年齡段的人群中,82%的人稱他們在使用Facebook。但是,這些人在回答“你是否通過互聯網或移動應用來訪問Facebook”這個問題時,都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擁有Facebook賬戶和在Facebook上發帖是兩回事。雖然皮尤有統計數據顯示了人們使用Facebook的頻率(70%的人表示每天至少上一次),但是這些數據并沒有根據年齡進行細分。而根據筆者從學生們的課堂討論和作業完成情況來分析,很多青少年用戶登錄Facebook僅僅是為了看看別人發了什么帖子,而不是為了自己創制內容。他們的照片、動態信息和點贊等信息更多地留到了封閉花園中,如群聊工具和Snapchat。
他們為什么離開
對于這個現象,現在尚沒有公開的研究數據。但是根據筆者與大約80名美國大學生的討論結果,青少年用戶偏向于選擇Snapchat,而不是Facebook的原因大概有三:
1. “我的奶奶喜歡點贊我發布的照片。”
隨著Facebook日益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它的用戶人群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據皮尤的統計數據顯示,48%的年齡超過65歲的互聯網用戶都在使用Facebook。隨著社交媒體逐漸引起老年用戶的關注,它們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正在逐漸減弱。因為大學生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看到他們發布的周五晚上狂歡聚會的照片。
2. 永久性和臨時性信息的矛盾。
筆者接觸到的很多學生都避免在Facebook等網站上發布帖子,因為用一個大學生的話來說,“這些照片會永遠留在上面!”大學生是伴隨著社交媒體長大的,他們很清楚他們在Facebook上發布的一切信息都不會真正地消失,因此他們對這種情況表現得越來越警惕了。青少年要維護自己的網絡形象,他們就需要對自己在網絡空間發布的信息進行相應的管理,而在社交媒體上這種管理變得越來越復雜了。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像Snapchat這樣的平臺承諾會立即刪掉用戶發布的信息,因而可以讓他們暫時歇口氣,不用擔心自己發布的帖子會影響到自己的網絡形象了。
3. 出于職場和個人生活的需要。
青少年越來越警醒地意識到,未來的雇主、大學招生部門和銀行將會利用人們的社交媒體頁面來評估他們。因此,他們中很多人就開始更有策略地使用社交媒體。例如,很多學生會利用不同名字在Twitter上創建多個個人頁面。他們小心地經營著他們在Facebook或LinkedIn公開個人頁面上發布的信息;而將真正隱私的信息留到其他平臺。
這是個問題嗎
我們可能會看到數字媒體行業出現新的變革。正如當初青少年率先涌向Facebook和Twitter平臺一樣,現在他們可能會率先離開這些社交平臺,而奔向新生的事物。
青少年從大眾社交媒體流向小眾通訊應用,可能會對社交媒體運營企業和整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這種變化會給它們帶來很多麻煩。如果青少年不愿再向社交網站提交自己的個人私密信息,那么依賴于這些用戶數據運轉的數字廣告系統可能就會失靈了。
例如,如果青少年不再在Facebook上點贊,那么該平臺對于廣告商的長期價值就會被削弱。目前,Facebook利用它收集的用戶點“贊”和“分享”的信息來提供針對性的廣告。因此,假設你對拯救動物點贊,那么你就可能在Facebook上看到挽救動物慈善機構PetSmart的廣告。這種精準定位的廣告讓Facebook成為了令人敬畏的廣告平臺。如果青少年不再用點“贊”信息喂養Facebook的算法,那么它的這種廣告營收可就岌岌可危了。
從家長和年齡較大的社交媒體用戶的角度來說,這種變化也讓他們感到憂心忡忡。一些家長已習慣了監測他們孩子的網絡活動,而現在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被排斥在孩子的世界外了。但在另一方面,對于利用這些社交媒體平臺聯系同事、交換信息和資訊以及搭建人脈網絡的成年用戶來說,他們可能不會注意到這樣的變化。事實上,很多年齡較大的用戶一直就不理解為何青少年熱衷于在社交媒體上曬自己的臟衣服,對于他們來說,現在的這種變化似乎意味著青少年用戶開始變得成熟了。
從社會或學術的角度來說,這種變化既令人鼓舞,又令人擔憂。
隨著越來越多的政治活動遷移到了網絡上,社交媒體在越來越多重大的社會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青少年用戶的流失意味著他們會更少關注社交平臺上熱烈討論的社會公平問題和政治觀點。如果大學生將大多數時間用來群聊或使用Snapchat,那么新的思想進入社交網絡的概率就更少了。但在另一方面,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我們使用社交媒體閱讀新聞的做法可能會導致我們總是關注一些狹隘的、具有黨派性的新聞。如果青少年減少對大眾社交媒體的使用,他們可能會減少接觸這些狹隘新聞和思想的機會。
社交媒體的巨大潛力是它們可能會創造強大的、公開的平臺,讓思想得以傳播,讓政治運動得以發展。如果青少年真的在遠離這些平臺,而將大多數時間消耗在與好友相互通訊的應用程序上,那么社交媒體在政治方面的潛力將可能永遠不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