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和支付寶的移動支付之戰已經進入第三季,第一季打車應用之戰平分秋色,第二季的服務窗和公眾號之戰如火如荼,第三季的線下收單之戰已然揭幕。O2O一向是互聯網寡頭的軟肋,強如騰訊和阿里也不例外,要突破線下收單業務,實體支付機具必不可少,10月15日支付寶的開放日上就曬出了指紋支付設備,而騰訊的解決方案也已悄然出臺,這就是微信商業化應用終端設備1型。
背景:布局O2O,撬動實體企業
去年以來,以掃碼為核心的移動支付大潮突然來襲,引發央行在今年初緊急發出名為《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于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宣布暫停支付寶、騰訊的虛擬信用卡產品,同時叫停的還有條碼(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并要求支付寶、財付通將有關產品詳細介紹、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情況上報。
盡管央行說文解字般的闡述這是暫停而不是叫停,但引發的蝴蝶效應仍然可觀,支付寶箭在弦上的與中信銀行籌謀已久的虛擬信用卡胎死腹中,與余額寶齊頭并進的信任寶無疾而終,受創甚巨的支付寶另辟蹊徑,這才有了恒生電子收購案和芝麻信用的應運而生,阿里覬覦實體經濟的癡心不改。
相比之下,騰訊受到的沖擊絕不比阿里小,2014年3月微信支付接口全面開放,已經作好了以公眾號為核心全面切入電商的準備,千呼萬喚的微POS也初露崢嶸,但央行的叫停與銀聯的杯葛使這款定制POS捆綁微信支付的實體機具還沒來得及迎接歡呼就壯烈犧牲。
如今,在銀聯嘗試閃付POS和三大運營商力推短信支付以及NFC近場支付日漸崛起的背景下,微信不得不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一方面它要動用技術儲備突破金融級的二維碼支付安全瓶頸,另一方面也認識到如果沒有實體支付機具,僅靠掃碼支付和遠程支付永遠玩不轉O2O。
我們今天所說的這款微信商業化應用終端設備1型就是這種理念和實踐結合下的實驗性產物。它的原型以前在騰訊公司的食堂和小賣部里曾經露面,如今終于定型,對騰訊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微信總算殺入了線下支付的企業版圖,憂的當然是這貨的準入和推廣。
如果實體企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大型連鎖實體對這款支付機具不感冒,僅僅依托線上支付又沒有阿里那樣的電商平臺作為后援,跛腿的微信支付未來可能死得很慘。
設計?這個真沒有!
9月底剛剛下線的這款設備目前只是第一波發貨,由于數量有限,只會提供給與騰訊有著密切合作的大型企業試用。初見這款神奇設備有點失望,因為它既不神秘,也毫無科技感,包裝簡約到簡陋的程度,紅白雙色的硬紙盒呈不規則的梯形斜面,沒有任何裝飾性可言,感覺類似工程機而不是完全商業化的產品,當然它的客戶并非終端消費者,這一點也可理解。
作為外包裝的紙盒沒有采用小米手機那樣的牛皮紙,內部也沒有瓦楞紙的承重結構,因為根本就不需要,這貨實在太輕了。打開包裝終于見到所謂的微信商業化設備的廬山真面目,真是相見不如不見,它的材質沒有使用諸如金屬拉絲、講究的磨砂和烤漆等,造工也沒有任何旨在提升品質感的工藝,整個機具就是樸實無華的工程塑料,很明顯這是一款定位于企業級的工具型設備,而非個人把玩的電子產品。
考慮到這會是一款未來普及到鄉野小店的線下支付終端,很可能根本沒人會“善良”的付費購買,因此騰訊公司不可避免的要拿出巨額補貼,在生產上控制成本的作法就可以理解了。
這款機具的包裝盒中只有三件物品:一個主機、一根電源線和一根miniusb線。沒有使用說明書這一點表明設備的安裝和使用非常簡單,基本可以按照提示自助完成,對于降低線下實體的普及門檻,騰訊顯然做了充分的估計。機器采用的是雙屏布局,明顯是針對線下支付場景作了考慮,無論從哪個角度,商家和用戶都可以很容易的辨識支付數據。
微信對這款設備給出的標識很少,如果愿意,可以簡單的稱它為B1S主機。
OBTAIN:B1S/DC/USBcable/adpter
MPDEL:WSB1006 5V 2A
支持雙系統和平板電腦
既然是線下支付專用的商業化設備,必然會對設備的連接和兼容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一點騰訊已有考慮。B1S支持Linux和Windows系統,連接電源之后,設備的屏幕會自動點亮,進入歡迎使用界面,使用miniusb與電腦相連后即可安裝設備,Linux直接安裝,Windows則需要驅動程序。值得一提的是B1S還支持安卓平板設備,連接方式有兩種:一是使用另行準備OTG線,二是采用藍牙連接,后者需要在搜索到名為wst01-xxx的設備后進行配對。 我們手頭的這款設備版本為1.3.2,連接電腦后設備的主屏幕會顯示連接成功的圖示,設備管理器中增加了Generic usb hub的擴展設備,實操界面則需要根據微信提供的接口文檔完成開發才能實現。
由于發貨時間不長,目前應該還沒有任何公司完成了針對這款機具的開發,所以我們注定無法測試這款機具的實操界面了,但其功能或可從微信提供的接口文檔中略窺一二。
支付流程及其他
在版本號為3.3的微信支付接口文檔中,對線下場景的支付邏輯作了簡要說明,基本是商家系統生成訂單之后,進入微信支付頁面,由客戶完成支付,支持掃碼和被掃。
相對于已經成熟的掃碼,這款機具也支持微信5.4之后推出的刷卡功能,調用API接口,組裝交易需要的數據,生成簽名最終完成支付請求,微信也提供了功能調用的時序邏輯。
這款以二維碼為核心的機具說明微信仍然小心翼翼的避開POS支付這個敏感話題,2013年9月,銀聯曾經通過《關于進一步規范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交易維護成員銀行和銀聯權益的議案》,要求各成員銀行停止向非金機構新增開通銀行卡的支付接口, 2013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非金機構線下銀聯卡交易業務遷移,統一上送銀聯轉接,并在2014年7月1日前,實現非金機構互聯網銀聯卡交易全面接入銀聯。這被外界解讀為銀聯對支付寶的虛擬信用卡和騰訊微POS項目發出的強烈信號。
在第三方支付出現之前,中國銀聯是銀行跨行轉賬、銀行與商戶結算的唯一渠道,獨占的“通道”費用為銀聯貢獻了主要的收入來源,而第三方支付崛起之后,銀聯當然不會坐視高達百億元的收益被對手蠶食,更不容許他人染指線下收單這個最后的陣地。
對于銀聯的強勢,支付寶的回應是全面終止線下收單業務,此前支付寶曾計劃投入5億巨資和3萬臺POS打通這一市場,騰訊的微POS同樣如此。2013年,中國第三方支付業務的總交易規模達到17.9萬億,同比增長43.2%,其中線下POS收單和互聯網收單分別占59.8%和33.5%,從收單渠道來看,銀聯商務的交易份額占比42.51%、支付寶20.37%、財付通6.69%,基本格局是銀聯統治線下收單市場,而騰訊和阿里壟斷線上業務,楚河漢界一目了然。
無論是騰訊還是阿里,順應互聯網金融的崛起,提前布局O2O都不能也無法忽視線下收單這個規模巨大的市場,線上支付略輸阿里,O2O稍遜百度的騰訊依托微信率先破局線下支付也就順理成章了。只不過龐大的線下收單市場一直遵循著源自銀聯、雷打不動的7:2:1(七成歸發卡行、二成歸收單方、一成歸銀聯)的手續費分成規則,騰訊意欲切入這個成熟市場,扭轉固有的用戶習慣,不可避免的要打費率上的價格戰,銀聯如何因應,旁觀者支付寶的態度,都值得觀察。
微信從過于激進的微POS回歸到B1S這樣單純的線下支付機具,可以視為探索和迷茫中的妥協與折衷,至于效果如何,要由廣大的實體企業和消費者用行動投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