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歐盟委員會很可能最早在6月對中國電信企業華為和中興啟動調查,指其因獲得政府支持,得以在歐洲低價傾銷產品。
對此,華為布魯塞爾辦公室及歐洲事務部總裁孫翱5月30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華為還沒有從歐委會獲得正式的官方質疑,但一直在尋求機會與貿易總司進行溝通;他還對獲得優惠融資條件的質疑進行了回應,“歐盟對我們有誤解,不應用一種無差別的政策對待中國所有的產業”。
雖然歐洲經濟形勢一直萎靡不振,但這并沒有對華為具體的投資決策有太大影響。華為更擔憂由于經濟環境惡化,歐盟會揮起貿易保護的大棒。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剛剛在布魯塞爾亦呼吁歐盟克制采取貿易救濟措施。
不應無差別對待所有產業
《21世紀》:近期一直有報道稱歐委會正在對華為和中興進行調查,此事是否屬實?
孫翱:我們目前還沒有從歐委會獲得正式的官方質疑,但據了解主要是反傾銷和反補貼兩項調查。我們一直尋求機會與貿易總司進行溝通,但溝通的數量、質量透明度都不夠。我們目前還很難了解歐委會具體的質疑是什么,所以也很難提出針對性的回應和解釋。
《21世紀》:在2010年時歐委會也對華為發起過類似的貿易救濟措施,據你了解這次和上次有什么區別?
孫翱:目前還不了解歐委會官方提出的質疑,但媒體報道主要有幾項:一是國家開發銀行向華為提供了300億美元的貸款。歐洲人理解這是一筆低息貸款,甚至不用償還。但這300億并不是信貸額度,只是一個合作意向協議。在該意向性協議下,國開行根據不同的項目情況,提出融資方案。但與西方銀行相比,國開行提供的信貸條件并不優惠。
第二個質疑是中國的銀行給華為提供大量貸款。根據2011年畢馬威的審計結果,華為現金流只有不到15%來自外部融資,其他都來自公司自有的現金流運轉和員工持股計劃。在這15%當中,有63%是來自國際性銀行,只有37%是來自中國的銀行,其中12%還是中國在海外上市的金融機構所提供的貸款。
《21世紀》:歐委會這次的調查是否代表著一種趨勢,即歐盟的貿易救濟措施開始從以往針對中國低端制造業,開始轉向針對高科技產業?
孫翱: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性。但從企業角度來講,我們不能代表中國所有產業,也不能代表所有的高科技產業。我們認為歐盟應該針對不同的產業制定不同的對策,而不是用一種統一的、無差別的政策對待所有產業。
《21世紀》:由于歐洲經濟一直萎靡不振,不少國家對貿易提出質疑,你是否擔心歐盟會重現貿易保護趨勢?
孫翱:我們確實比較擔心,由于歐洲經濟環境的變化,已經出現了一些隱形貿易保護措施。我們非常關心這種
變化。因為歐盟的債務危機,可能會導致一些成員國提出貿易保護措施,以更激烈的方式保護本國產業和就業,可能會對經營環境產生影響。
繼續追加在歐投資
《21世紀》:除政策環境,當下歐洲的宏觀經濟環境惡化,對你們的業務影響有多大?
孫翱:宏觀環境要根據不同產業來分析。即使經濟大環境有大波動,通訊已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和衣食住行一樣。去年華為在歐洲的收入是28億歐元,同比增長26%。我們對歐洲的商業環境及產業環境仍比較樂觀,歐債危機對華為的投資決策影響很小。
《21世紀》:華為在未來幾年內,對歐洲的投資有怎樣的規劃?
孫翱:華為在歐洲的投資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歐洲經營所需要的投資,這會根據我們每年的業務發展形勢來進行評估;二是服務于集團公司,為了獲得更多的全球化資源和能力,在歐洲進行的投資,主要包括研發、人力資源、財務、審計以及高端的制造和管理。這部分與經濟環境的關聯性會更弱。
華為將在未來3年內加大對歐洲的投資。我們的計劃是在未來3年在歐洲翻番人員規模,目前在歐洲有7000名員工。我們尤其希望研發的人數有所增加。
《21世紀》:你認為歐洲對華為投資的接受程度如何?
孫翱:不會很容易接受華為作為一個歐洲企業在這里發展,對華為還存在誤解。但與全球相比,歐盟的市場活力和接納程度還是比較好的。除中國外,歐洲一直是華為最重要的區域市場,它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業務拓展,還有獲取當地人才,是華為提升全球化能力的重要資源。全球化是公司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