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今日添加了一個新功能:「Snooze」按鈕,讓用戶更好地管理在feed流中的內容。
這個選項,出現在帖子右上角的下拉菜單中,可將該用戶、群組或頁面屏蔽30天。這項新功能,可以使用戶暫時屏蔽不想看到的內容,而不必完全“取關”或“拉黑”某個用戶。
比如,你看到一個人經常發布政治言論,或經常曬娃,你可以按下Snooze,在feed流中減少他們的內容;
你也可以“Snooze”一個有趣的Facebook好友,他們的不斷更新讓feed流的內容看起來很嘈雜。
這項功能對那些正在經歷分手的人同樣適用:分了手的男女朋友仍然可在社交平臺上保持聯系,但不需要時刻被提醒,他/她正在做什么。
減少前任的內容,這其實是Facebook在2015年曾經探索過的工具。只不過,似乎并沒有太多人知道這些功能的存在。而此次Snooze工具會更加明顯,它被放置在了一系列對于news feed的內容管理工具之中——比如取消關注、隱藏、提醒、優先查看,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來觀看“定制化”的內容。
可以說,Snooze選項,是在“贊”和“取消關注”之間的折中——對于你不喜歡的內容、群組或用戶,可以在30天內減少他們的內容,而不必完全取關。
對于群組或頁面來說,這項功能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好地保留不太活躍的用戶。30天不可見,總好過完全的離開。
看起來,這只是Facebook的一個小功能的更新,但正好發生在當下——一些人,包括Facebook的早期創始人,正在質疑“社交媒體對人類和社會的負面影響”。
根據越來越精確的算法,所謂“定制化內容”,讓人們只看自己想到的內容,而屏蔽了不同人的不同觀點。
Facebook的深度個性化工具集,包括現在的Snooze,可能會讓人們處在“過度舒適”的狀態中——一個“每個人都享受同樣的東西、發表類似的觀點、看同樣的新聞”的世界中。
但這并不是真實的世界。
在真實的世界上,人們的觀點可能大不相同。這種泡沫效應的結果可能是:減少了接觸新想法的機會,并且更加不能忍受那些和你持不同觀點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Snooze,可能潛在的造成了和朋友間的疏離——無論是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只是簡單地因為“你不想看”。
不過至少,Snooze的30天“冷卻期”,避免了對持相反觀點用戶的直接取消關注。
當30天過去了,Facebook會提醒你是否需要繼續“Snooze”,你可以在任何時間,更改Snooze的狀態。
Facebook今日添加了一個新功能:「Snooze」按鈕,讓用戶更好地管理在feed流中的內容。
這個選項,出現在帖子右上角的下拉菜單中,可將該用戶、群組或頁面屏蔽30天。這項新功能,可以使用戶暫時屏蔽不想看到的內容,而不必完全“取關”或“拉黑”某個用戶。
比如,你看到一個人經常發布政治言論,或經常曬娃,你可以按下Snooze,在feed流中減少他們的內容;
你也可以“Snooze”一個有趣的Facebook好友,他們的不斷更新讓feed流的內容看起來很嘈雜。
這項功能對那些正在經歷分手的人同樣適用:分了手的男女朋友仍然可在社交平臺上保持聯系,但不需要時刻被提醒,他/她正在做什么。
減少前任的內容,這其實是Facebook在2015年曾經探索過的工具。只不過,似乎并沒有太多人知道這些功能的存在。而此次Snooze工具會更加明顯,它被放置在了一系列對于news feed的內容管理工具之中——比如取消關注、隱藏、提醒、優先查看,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來觀看“定制化”的內容。
可以說,Snooze選項,是在“贊”和“取消關注”之間的折中——對于你不喜歡的內容、群組或用戶,可以在30天內減少他們的內容,而不必完全取關。
對于群組或頁面來說,這項功能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好地保留不太活躍的用戶。30天不可見,總好過完全的離開。
看起來,這只是Facebook的一個小功能的更新,但正好發生在當下——一些人,包括Facebook的早期創始人,正在質疑“社交媒體對人類和社會的負面影響”。
根據越來越精確的算法,所謂“定制化內容”,讓人們只看自己想到的內容,而屏蔽了不同人的不同觀點。
Facebook的深度個性化工具集,包括現在的Snooze,可能會讓人們處在“過度舒適”的狀態中——一個“每個人都享受同樣的東西、發表類似的觀點、看同樣的新聞”的世界中。
但這并不是真實的世界。
在真實的世界上,人們的觀點可能大不相同。這種泡沫效應的結果可能是:減少了接觸新想法的機會,并且更加不能忍受那些和你持不同觀點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Snooze,可能潛在的造成了和朋友間的疏離——無論是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只是簡單地因為“你不想看”。
不過至少,Snooze的30天“冷卻期”,避免了對持相反觀點用戶的直接取消關注。
當30天過去了,Facebook會提醒你是否需要繼續“Snooze”,你可以在任何時間,更改Snooze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