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將近20年前的網絡泡沫破裂雖然對技術也造成了沉重打擊,但是在灰燼中也孕育了一股新的開放運動,一時間各種創新百花齊放,各種開放網絡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但好景不長,在自舉問題問題面前,開放網絡很快敗在了封閉專有網絡手上,從而令互聯網呈現出贏家通吃的局面,整個網絡幾乎成為寡頭的天下。不過知名VC Chris Dixon認為,在脫胎于比特幣的加密令牌技術的幫助下,這種局面有望得到扭轉,因為它一方面促進管理并為開放服務提供資金,另一方面協調了對網絡參與者的激勵。如果當年有這種技術的話,也許今天就沒有Facebook什么事了,互聯網也將成為一個更加公平的競技場。
互聯網和web作為開放平臺被創建出來,使得用戶、開發者和組織等任何人都可以公平訪問,這實在是史上的一次絕妙意外。這讓獨立開發者可以開發出可迅速獲得廣泛采用的產品。Google從Menlo Park的一個車庫起步,Facebook始于哈佛大學的一間宿舍。它們都在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下比拼,因為它們都是在開放協議控制下的去中心化網絡上搭建起來的。
今天,無論是從市值、排名靠前移動app的份額,或者幾乎任何其他的常見指標來看,像Facebook、Google、Amazon以及蘋果這樣的技術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
4大技術公司統治了智能手機app市場;同時它們的市值還在繼續上漲
這些公司還控制了大規模專有開發者平臺。占據統治地位的操作系統——iOS和Android對app分發施加了重要的影響,并且要收取30%的支付費用。統治性的社交網絡嚴格控制訪問,妨礙了第三方開發者擴充的能力。與之競爭的初創企業和獨立開發者愈發出于不利的位置。
加密令牌有可能是逆轉這一趨勢的手段。加密令牌是加密貨幣運動催生的一張設計開放網絡的新手段,始于比特幣引入的2008年,2014年在以太坊(Ethereum)的引入下又得到了加速。令牌是開放網絡設計的一次突破,因為它1)促進了結合開放網絡與專有網絡最佳結構屬性的開放、去中心化網絡的建立。2)提供了激勵開放網絡參與者(包括用戶、開發者、投資者以及服務提供商)的新方法。通過促進新開放網絡的開發,令牌可以為逆轉互聯網的中心化提供一臂之力,從而保持了它的易訪問性、活力以及公平性,而結果將是更好的創新。
加密令牌:解綁于比特幣
比特幣是在2008年因為中本聰那篇里程碑式的論文發表而引入的,在這篇論文中,中本聰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該系統的底層技術是我們現已熟知的區塊鏈。大多數比特幣的粉絲(也包括我在內)錯誤地以為比特幣僅僅是金融技術的突破。(的確很容易犯這個錯誤:因為中本聰本人就稱之為“P2P支付系統。”)
2009年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的那篇論壇文章
回想起來,比特幣的創新其實體現在這兩方面:1)為希望尋找現有金融體系替代的人提供保值的手段,以及2)開發開放網絡的新方法。令牌將后一項創新從前者解綁出來,提供了一種設計和發展開放網絡的通用方法。
網絡,不管是計算網絡、開發者平臺、市場還是社交網絡等,一直都是互聯網所帶來的希望的一個重要部分。開發者和創業者孵化了成千上萬個網絡,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存活了下來,而且大多數都是由私人公司持有和控制的。網絡的最近進展非常的不成熟。往往是先進行融資(風投資本是融資的常見來源),然后把錢花在付費營銷等渠道來克服“自舉(bootstrap)問題”——也就是說網絡只有在用戶數達到臨界點時才有用。取得成功的網絡往往非常罕見,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其財務回報往往也是落在擁有網絡股權的相當小規模的一些人手上。令牌則提供了一種更好的辦法。
2014年引入并在2015年推出的以太坊(Ethereum)是第一個非比特幣的令牌網絡。其首席開發者Vitalik Buterin之前曾試圖在比特幣區塊鏈基礎上創建一門智能合同語言。但最終他意識到比特幣太過局限(基本上是受限于設計),所以急需要一種新的方案。
2014年:Vitalik Buterin發布以太網(Ethereum)的論壇文章
以太坊是一種可以讓開發者運行“智能合同”的網絡,所謂智能合同是指由開發者提交由計算機的分布式網絡執行的代碼片段。以太坊有一個可以相應的令牌叫做Ether,Ether可以購買,你可以出于金融目的保留下來或者用來購買網絡上的計算能力(所謂的“gas”)。令牌還會被分發給“礦工”,也就是在該去中心化的網絡上執行智能合同代碼的計算機(你可以把礦工理解為扮演AWS之類云托管服務的角色)。第三方開發者可以編寫自己在該網絡跑的應用,然后可以就Ether收費來產生收入。
以太坊為一波新的令牌網絡的誕生提供了靈感。開發者正在為各種用例開發令牌網絡,包括分布式計算平臺,預測和金融市場,有物質刺激的內容創作網絡,以及注意力和廣告網絡等。還會有很多新的網絡被發明出來,并在未來數月乃至數年推出。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令牌模型的兩個主要好處,第一個是架構性的,而第二個則牽涉到激勵手段。
令牌促進管理并為開放服務提供資金
開放系統的支持者從來都沒有有效地方式去管理和資助運營服務,這導致了與其相對應的專有網絡相比存在重大的架構性缺點。這一點在上一場開放與封閉網絡之間的互聯網大戰(也就是2000年代末的社交網絡大戰)之中體現得尤其明顯:正如Alexis Madrigal最近所寫那樣,2007年時的情況似乎是開放網絡將統治世界:
2007年時,web人個個都是志得意滿。當然,網絡泡沫是破裂了,但帝國已經在躺椅、光纖電纜以及失業開發者的廢墟中被建立起來。Web 2.0不僅是一個時序描述,而且還是一種思潮。Web是開放的。無數的服務被創建出來,通過API通信,提供整體的互聯網體驗。
但是iPhone的推出以及智能手機、專有網絡的崛起迅速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隨著這一世界歷史性的爆發開始,一場平臺戰爭也隨之而來。Open Web迅速而干脆地輸掉了這場戰爭。到2013年,美國人在手機的Facebook上消磨的時間幾乎跟在剩余整個開放web消耗的時間一樣。
為什么開放的社會化協議會如此干脆地被專有社交網絡擊敗?智能手機的崛起只是故事的一部分而已。一些開放協議——比如電子郵件和web——在朝著移動時代過渡時生存了下來。與社交網絡相關的開放協議(比如RSS、FOAF、XFN、OpenID等)非常豐富且質量很高。當開放的一方缺乏的是將軟件、數據庫以及協議封裝到一起組成易用服務的機制。
比方說,2007年時,《連線》雜志刊載了一篇文章,試圖利用開放協議創建自己的社交網絡:
過去幾周,《Wired News》試圖利用免費的web工具和小部件推出自己的Facebook。我們幾乎取得成功,但最后還是失敗了。我們大概重建了90%的Facebook功能,但是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連接大家并宣布關系性質的手段卻做不起來。
一些開發者提議通過創建一個由非營利組織運營的社交圖譜數據庫來解決這一問題:
建立一個非盈利且開源的軟件,用它來收集、合并來自各種不同社交網絡的突破,然后重新發布該圖譜成為單一的全球性的聚合圖譜。然后同時以公共API(針對小型用戶和臨時用戶)以及可下載數據包的形式提供給其他網站(或者用戶),在提供一個更新流/API,用來不斷地對突破進行更新(針對更大規模用戶)。
這些開發機制需要在標準體、服務器運營商、app開發者以及贊助組織之間進行廣泛的協調,從而模仿專有服務自己就可以提供的那些功能。因此,專有服務可以營造更好的用戶體驗,并且以更快的速度迭代。而這又導致了更快的增長,后者反過來又引來了更大的投資和收入,這些再反哺到產品開發和進一步增長上。因此啟動了一個飛輪,推動了Facebook和Twitter這類專有社交網絡的迅速崛起。
如果在2007年的時候網絡開發有了這個令牌模型的話,競技場將會變得公平許多。首先,令牌不僅提供了定義協議的手段,還為把它當作協議托管所需的運營開支提供了資金。比特幣和以太坊在全球擁有成千上萬臺服務器(礦工)來跑它們的網絡。這些服務器通過內置的機制,自動將令牌分發給網絡上的計算機來彌補托管成本(“挖礦的獎勵”)。
全球有超過20000個以太坊節點
其次,令牌提供了一種創建共享計算資源(包括數據庫、計算以及文件存儲)同時以去中心化(同時不需要組織來維護)的方式保持對資源控制的模式。這就是區塊鏈技術被討論得這么火的原因所在。區塊鏈可以讓共享社交圖譜保存在去中心化的網絡里面。當年那位《連線》雜志的作者利用今天現有的工具創建開放網絡就會容易許多。
令牌協調了對網絡參與者的激勵
技術其中一些最激烈的戰爭發生在互補品之間。比方說有幾百家初創企業嘗試在社交網絡API的基礎上建立業務,但隨后條款的改變使得他們被迫轉型或者關門大吉。微軟與Netscape和Intuit這樣的互補品之戰已是傳奇。生態體系之內額戰爭是如此的常見,對企業能量的消耗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商業書籍充斥著各種有關一家公司如何可以榨干臨近企業利潤的框架(比如波特的五力模型)。
令牌網絡通過讓網絡參與者齊心協力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也就是—網絡的發展以及對令牌的賞識而消除了這一摩擦。這種協調是比特幣繼續藐視質疑不斷繁榮昌盛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像以太坊這樣新的令牌網絡已經在其身旁發展壯大。
此外,精心設計的令牌網絡包含有一個有效的機制,可以激勵網絡參與者克服困擾傳統網絡建設的自舉問題。比方說,Steemit 就是一個類似Reddit的令牌網絡,它可以給發帖和點贊的用戶付費。當Steemit 去年推出時,社區均對自己給用戶支付的第一筆重大支出而感到欣慰。
令牌通過在應用功能不強時增加金融功能幫助克服了自舉問題
這反過來又導致了對Steemit令牌的賞識,后者又讓未來的支出上漲,引發了良性循環,更多的用戶帶來了更多的投資,反之亦然。Steemit仍然是個beta項目,自推出以來發展喜憂參半,但卻是一個有趣的實驗,可以驗證如何將比特幣和以太坊首先展現的用戶和投資者之間相互強化的互動推廣出去。
大量關注被聚焦到令牌預售(所謂的“ICO”)上,但它們仍然是令牌模型對網絡激勵進行創新的多種方式之一。一個設計精良的令牌網絡精心管理著令牌在所有5個參與者群體(用戶、核心開發者、第三方開發者、投資者以及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分發,從而讓網絡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
思考令牌模型的方式之一可以是想象互聯網和web并不是受到政府和大學的資助,而是相反由靠賣域名籌資的公司出資。大家買下域名,要么是自己用,要么作為投資(域名現在的總體價值已經達到了數百億美元)。類似地,域名也可以作為回報贈予同意運行托管服務的服務提供商,以及支撐該網絡的第三方開發者。這可以提供一種替代的方式來資助和加速互聯網的開發,同時還可以協調對各種網絡參與者的激勵。
開放網絡運動
加密貨幣運動繼承了上一次開放計算運動的精神衣缽,是主要由Linux引領的開源軟件運動以及主要有維基百科引領的開放信息運動的延續。
1991年:Linus Torvalds發布Linux的論壇帖子;2001年:第一個維基百科頁面
這些運動一度都是小眾且充滿爭議。但今天,Linux已經是在全球占據統治地位的操作系統,而危及百科也成為了全世界最流行的信息性網站。
加密令牌目前也是小眾且引發爭議的。如果當前的趨勢繼續的話,它們很快就會被視為開放網絡在設計和開發上的突破,因為它結合了開放協議的社會好處以及專有網絡的財務和結構性好處。對于那些希望保持互聯網對創業者、開發者等獨立創作者訪問便利性的人來說,它們是極其有前途的進展。
編者按:將近20年前的網絡泡沫破裂雖然對技術也造成了沉重打擊,但是在灰燼中也孕育了一股新的開放運動,一時間各種創新百花齊放,各種開放網絡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但好景不長,在自舉問題問題面前,開放網絡很快敗在了封閉專有網絡手上,從而令互聯網呈現出贏家通吃的局面,整個網絡幾乎成為寡頭的天下。不過知名VC Chris Dixon認為,在脫胎于比特幣的加密令牌技術的幫助下,這種局面有望得到扭轉,因為它一方面促進管理并為開放服務提供資金,另一方面協調了對網絡參與者的激勵。如果當年有這種技術的話,也許今天就沒有Facebook什么事了,互聯網也將成為一個更加公平的競技場。
互聯網和web作為開放平臺被創建出來,使得用戶、開發者和組織等任何人都可以公平訪問,這實在是史上的一次絕妙意外。這讓獨立開發者可以開發出可迅速獲得廣泛采用的產品。Google從Menlo Park的一個車庫起步,Facebook始于哈佛大學的一間宿舍。它們都在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下比拼,因為它們都是在開放協議控制下的去中心化網絡上搭建起來的。
今天,無論是從市值、排名靠前移動app的份額,或者幾乎任何其他的常見指標來看,像Facebook、Google、Amazon以及蘋果這樣的技術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
4大技術公司統治了智能手機app市場;同時它們的市值還在繼續上漲
這些公司還控制了大規模專有開發者平臺。占據統治地位的操作系統——iOS和Android對app分發施加了重要的影響,并且要收取30%的支付費用。統治性的社交網絡嚴格控制訪問,妨礙了第三方開發者擴充的能力。與之競爭的初創企業和獨立開發者愈發出于不利的位置。
加密令牌有可能是逆轉這一趨勢的手段。加密令牌是加密貨幣運動催生的一張設計開放網絡的新手段,始于比特幣引入的2008年,2014年在以太坊(Ethereum)的引入下又得到了加速。令牌是開放網絡設計的一次突破,因為它1)促進了結合開放網絡與專有網絡最佳結構屬性的開放、去中心化網絡的建立。2)提供了激勵開放網絡參與者(包括用戶、開發者、投資者以及服務提供商)的新方法。通過促進新開放網絡的開發,令牌可以為逆轉互聯網的中心化提供一臂之力,從而保持了它的易訪問性、活力以及公平性,而結果將是更好的創新。
加密令牌:解綁于比特幣
比特幣是在2008年因為中本聰那篇里程碑式的論文發表而引入的,在這篇論文中,中本聰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該系統的底層技術是我們現已熟知的區塊鏈。大多數比特幣的粉絲(也包括我在內)錯誤地以為比特幣僅僅是金融技術的突破。(的確很容易犯這個錯誤:因為中本聰本人就稱之為“P2P支付系統。”)
2009年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的那篇論壇文章
回想起來,比特幣的創新其實體現在這兩方面:1)為希望尋找現有金融體系替代的人提供保值的手段,以及2)開發開放網絡的新方法。令牌將后一項創新從前者解綁出來,提供了一種設計和發展開放網絡的通用方法。
網絡,不管是計算網絡、開發者平臺、市場還是社交網絡等,一直都是互聯網所帶來的希望的一個重要部分。開發者和創業者孵化了成千上萬個網絡,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存活了下來,而且大多數都是由私人公司持有和控制的。網絡的最近進展非常的不成熟。往往是先進行融資(風投資本是融資的常見來源),然后把錢花在付費營銷等渠道來克服“自舉(bootstrap)問題”——也就是說網絡只有在用戶數達到臨界點時才有用。取得成功的網絡往往非常罕見,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其財務回報往往也是落在擁有網絡股權的相當小規模的一些人手上。令牌則提供了一種更好的辦法。
2014年引入并在2015年推出的以太坊(Ethereum)是第一個非比特幣的令牌網絡。其首席開發者Vitalik Buterin之前曾試圖在比特幣區塊鏈基礎上創建一門智能合同語言。但最終他意識到比特幣太過局限(基本上是受限于設計),所以急需要一種新的方案。
2014年:Vitalik Buterin發布以太網(Ethereum)的論壇文章
以太坊是一種可以讓開發者運行“智能合同”的網絡,所謂智能合同是指由開發者提交由計算機的分布式網絡執行的代碼片段。以太坊有一個可以相應的令牌叫做Ether,Ether可以購買,你可以出于金融目的保留下來或者用來購買網絡上的計算能力(所謂的“gas”)。令牌還會被分發給“礦工”,也就是在該去中心化的網絡上執行智能合同代碼的計算機(你可以把礦工理解為扮演AWS之類云托管服務的角色)。第三方開發者可以編寫自己在該網絡跑的應用,然后可以就Ether收費來產生收入。
以太坊為一波新的令牌網絡的誕生提供了靈感。開發者正在為各種用例開發令牌網絡,包括分布式計算平臺,預測和金融市場,有物質刺激的內容創作網絡,以及注意力和廣告網絡等。還會有很多新的網絡被發明出來,并在未來數月乃至數年推出。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令牌模型的兩個主要好處,第一個是架構性的,而第二個則牽涉到激勵手段。
令牌促進管理并為開放服務提供資金
開放系統的支持者從來都沒有有效地方式去管理和資助運營服務,這導致了與其相對應的專有網絡相比存在重大的架構性缺點。這一點在上一場開放與封閉網絡之間的互聯網大戰(也就是2000年代末的社交網絡大戰)之中體現得尤其明顯:正如Alexis Madrigal最近所寫那樣,2007年時的情況似乎是開放網絡將統治世界:
2007年時,web人個個都是志得意滿。當然,網絡泡沫是破裂了,但帝國已經在躺椅、光纖電纜以及失業開發者的廢墟中被建立起來。Web 2.0不僅是一個時序描述,而且還是一種思潮。Web是開放的。無數的服務被創建出來,通過API通信,提供整體的互聯網體驗。
但是iPhone的推出以及智能手機、專有網絡的崛起迅速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隨著這一世界歷史性的爆發開始,一場平臺戰爭也隨之而來。Open Web迅速而干脆地輸掉了這場戰爭。到2013年,美國人在手機的Facebook上消磨的時間幾乎跟在剩余整個開放web消耗的時間一樣。
為什么開放的社會化協議會如此干脆地被專有社交網絡擊敗?智能手機的崛起只是故事的一部分而已。一些開放協議——比如電子郵件和web——在朝著移動時代過渡時生存了下來。與社交網絡相關的開放協議(比如RSS、FOAF、XFN、OpenID等)非常豐富且質量很高。當開放的一方缺乏的是將軟件、數據庫以及協議封裝到一起組成易用服務的機制。
比方說,2007年時,《連線》雜志刊載了一篇文章,試圖利用開放協議創建自己的社交網絡:
過去幾周,《Wired News》試圖利用免費的web工具和小部件推出自己的Facebook。我們幾乎取得成功,但最后還是失敗了。我們大概重建了90%的Facebook功能,但是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連接大家并宣布關系性質的手段卻做不起來。
一些開發者提議通過創建一個由非營利組織運營的社交圖譜數據庫來解決這一問題:
建立一個非盈利且開源的軟件,用它來收集、合并來自各種不同社交網絡的突破,然后重新發布該圖譜成為單一的全球性的聚合圖譜。然后同時以公共API(針對小型用戶和臨時用戶)以及可下載數據包的形式提供給其他網站(或者用戶),在提供一個更新流/API,用來不斷地對突破進行更新(針對更大規模用戶)。
這些開發機制需要在標準體、服務器運營商、app開發者以及贊助組織之間進行廣泛的協調,從而模仿專有服務自己就可以提供的那些功能。因此,專有服務可以營造更好的用戶體驗,并且以更快的速度迭代。而這又導致了更快的增長,后者反過來又引來了更大的投資和收入,這些再反哺到產品開發和進一步增長上。因此啟動了一個飛輪,推動了Facebook和Twitter這類專有社交網絡的迅速崛起。
如果在2007年的時候網絡開發有了這個令牌模型的話,競技場將會變得公平許多。首先,令牌不僅提供了定義協議的手段,還為把它當作協議托管所需的運營開支提供了資金。比特幣和以太坊在全球擁有成千上萬臺服務器(礦工)來跑它們的網絡。這些服務器通過內置的機制,自動將令牌分發給網絡上的計算機來彌補托管成本(“挖礦的獎勵”)。
全球有超過20000個以太坊節點
其次,令牌提供了一種創建共享計算資源(包括數據庫、計算以及文件存儲)同時以去中心化(同時不需要組織來維護)的方式保持對資源控制的模式。這就是區塊鏈技術被討論得這么火的原因所在。區塊鏈可以讓共享社交圖譜保存在去中心化的網絡里面。當年那位《連線》雜志的作者利用今天現有的工具創建開放網絡就會容易許多。
令牌協調了對網絡參與者的激勵
技術其中一些最激烈的戰爭發生在互補品之間。比方說有幾百家初創企業嘗試在社交網絡API的基礎上建立業務,但隨后條款的改變使得他們被迫轉型或者關門大吉。微軟與Netscape和Intuit這樣的互補品之戰已是傳奇。生態體系之內額戰爭是如此的常見,對企業能量的消耗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商業書籍充斥著各種有關一家公司如何可以榨干臨近企業利潤的框架(比如波特的五力模型)。
令牌網絡通過讓網絡參與者齊心協力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也就是—網絡的發展以及對令牌的賞識而消除了這一摩擦。這種協調是比特幣繼續藐視質疑不斷繁榮昌盛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像以太坊這樣新的令牌網絡已經在其身旁發展壯大。
此外,精心設計的令牌網絡包含有一個有效的機制,可以激勵網絡參與者克服困擾傳統網絡建設的自舉問題。比方說,Steemit就是一個類似Reddit的令牌網絡,它可以給發帖和點贊的用戶付費。當Steemit去年推出時,社區均對自己給用戶支付的第一筆重大支出而感到欣慰。
令牌通過在應用功能不強時增加金融功能幫助克服了自舉問題
這反過來又導致了對Steemit令牌的賞識,后者又讓未來的支出上漲,引發了良性循環,更多的用戶帶來了更多的投資,反之亦然。Steemit仍然是個beta項目,自推出以來發展喜憂參半,但卻是一個有趣的實驗,可以驗證如何將比特幣和以太坊首先展現的用戶和投資者之間相互強化的互動推廣出去。
大量關注被聚焦到令牌預售(所謂的“ICO”)上,但它們仍然是令牌模型對網絡激勵進行創新的多種方式之一。一個設計精良的令牌網絡精心管理著令牌在所有5個參與者群體(用戶、核心開發者、第三方開發者、投資者以及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分發,從而讓網絡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
思考令牌模型的方式之一可以是想象互聯網和web并不是受到政府和大學的資助,而是相反由靠賣域名籌資的公司出資。大家買下域名,要么是自己用,要么作為投資(域名現在的總體價值已經達到了數百億美元)。類似地,域名也可以作為回報贈予同意運行托管服務的服務提供商,以及支撐該網絡的第三方開發者。這可以提供一種替代的方式來資助和加速互聯網的開發,同時還可以協調對各種網絡參與者的激勵。
開放網絡運動
加密貨幣運動繼承了上一次開放計算運動的精神衣缽,是主要由Linux引領的開源軟件運動以及主要有維基百科引領的開放信息運動的延續。
1991年:Linus Torvalds發布Linux的論壇帖子;2001年:第一個維基百科頁面
這些運動一度都是小眾且充滿爭議。但今天,Linux已經是在全球占據統治地位的操作系統,而危及百科也成為了全世界最流行的信息性網站。
加密令牌目前也是小眾且引發爭議的。如果當前的趨勢繼續的話,它們很快就會被視為開放網絡在設計和開發上的突破,因為它結合了開放協議的社會好處以及專有網絡的財務和結構性好處。對于那些希望保持互聯網對創業者、開發者等獨立創作者訪問便利性的人來說,它們是極其有前途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