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Snap強勢崛起,微博依舊堅挺。社交公司們的表現讓這個冬天變得不太冷。
客觀地說,這是一個看似無厘頭的標題,你不會直觀的發現兩家公司之間最直接的關聯點。但不能否定的是,對于Snap和微博而言,生活在Facebook與微信這樣社交巨無霸的身邊,一個高調宣布即將上市,一個在2016年迎來了自己的二次崛起,這背后倒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我看來,大致從兩個方面去闡述。
首先是社交產品刺猬效應的凸顯。
數據上看,Snapchat有超過 1.5 億日活,2016年3億多的營收,估值近 250 億美金,成為2012年Facebook上市以來估值第二高的美國科技公司,被視作有成為下一個 Facebook 的潛力。雖然自身體量遠不及Facebook,但從其高層拒絕“被Facebook詔安”的態度以及在“閱后即焚”之后推出視頻、濾鏡、自制表情等令人信服的產品創新上看, Snap的野心十足不小。
從產品本質上看,Snap盡管定義為一家社交公司,但事實上從起初最火爆的閱后即焚產品形態上而言,所要承擔的社交功能并沒有“那么重“,用戶發布的大部分可以被銷毀內容,從某種角度上規避了人們越來越關心的社交壓力,這與Facebook的即時社交網絡的產品定位是有明顯區隔的。
微博和微信之間的較量也大抵如此。微信基于先天通訊用戶的基礎,通過熟人關系擴散所產生的網絡效應無疑是一種“重的社交”。而微博則是公開的社交媒體,媒體性更強,用戶相對于微信的使用感受,也是相對更“輕社交”。
這樣的現象就類似于人際交往中的刺猬效應——刺猬在天冷時彼此要靠攏取暖,但只有保持一定距離才能避免互相刺傷。重關系的社交產品一定會帶來所謂刺猬效應的心理排斥,而微博與Snap正是基于此在社交巨頭的身邊搭建起自身的產品壁壘。
其次是稀缺效應的養成。
人們都在討論Snap的成功,圖片社交、短視頻社交、濾鏡,包括吸引年輕用戶的超強能力。這些功能我們可以在國內很多對標的公司,但在大洋彼岸,能夠將如上功能集大成的應用則是鳳毛麟角,Snap通過圖片和視頻社交的模式在目前來看是具有獨特性的。也正是如此,有了獨到的產品特性,幫助Snap實現了營收何年輕用戶的高速增長,這也是支撐其高估值的核心因素。
隨著曾喧鬧一時的微博客市場競爭落幕,微博近年來的成長,也可以看到這些關鍵詞的身影。和Snap一樣,憑借自身的稀缺效應,樹立了其在行業的地位。
最新2016第四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月活躍用戶達到了3.13億,日活用戶1.39億,總營收達到了2.127億美金,年對年增長43%,利潤也達到了7700萬美金,年對年增長134%;值得一提的是,運營利潤率達到了35%,這個數字上季度是31%,微博的利潤率相對于平臺型公司40%左右的標準可以說仍然具備想象空間。
在我看來,社交產品自然可以集大成,覆蓋各色領域,但終歸有各自維度的王者,任何社交產品形成了平臺效應后,其最直接的“代名詞”就是——壟斷。相信微信、微博、包括像陌陌、快手這樣的公司,都試圖專注于一個維度,形成自己的壟斷。
基于社交關系的分發,當下的微博正在成為各大內容聚合和傳播的首選平臺,而越來越多的內容又為微博帶來更多的活躍用戶,這正是稀缺效應所產生的實際能量。這種內容的聚合和傳播價值,目前看是無可替代的,而在微博上傳播和火爆的成本也是最低的。任何人、任何事想火起來,微博都是一個首選的傳播渠道,所有內容生產者都開始越來越重視微博平臺的價值。
專注于內容聚合和傳播,讓微博收獲了自身的稀缺性,正如短視頻社交幫助Snap繼閱后即焚后獲得用戶青睞一樣。
前段時間微博CEO王高飛在一則關于Snap的微博下調侃評論道,最近微博股價表現優異,很可能是和Snap要IPO有關,一家估值250億美金的社交公司上市帶來的資本影響力還是巨大的。華爾街的股票表現不會說謊,今年以來,微博股價已上漲超過30%,目前市值超過125億美元,已經超過Twitter成為全球社交媒體第一股。
去年摩根大通曾發布報告指出,受到KOL經濟,廣告主預算向移動、社交、視頻等領域遷移的影響,微博未來幾年將繼續吸引廣告主預算。摩根大通將2017年6月的目標股價調高至74美元,按此計算屆時微博市值將超過160億美金。
微博DAU是幾乎1.4億,目前Snap的DAU是1.5億,用戶增速上也差不多,市場格局上微博在中國已經是獨大,商業化能力得到了行業的認可,而Snap雖然成了氣候,但依舊距離平臺型公司尚有距離,所以參考Snap的250億美金,我相信當前微博125億美金的市值無疑是被低估的。
那么說回來,Snap用照相機定義未來公司的樣子,那么微博呢?廣告公司?媒體公司?還是其它?或許一家內容公司的定義更符合這個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