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陌陌或在國內資本市場借殼上市,前提是其必須保持穩定的盈利。不過,根據陌陌提交的文件判斷,阿里巴巴在私有化過程中控股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陌陌將成為其社交生態圈的一員。
幾乎陷入停滯的陌陌私有化一事有了新的進展。
4月6日晚間,阿里巴巴和云峰基金正式宣布加入陌陌私有化財團。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文件顯示,阿里巴巴和云峰基金控制的Rich Moon提交了加入陌陌私有化買家團的公告。此前陌陌私有化買家團成員包括唐巖、經緯中國、紅杉和華泰基金。
受此影響,陌陌股價在當日一路上漲,截至收盤上漲34.05%,報16.14美元,創2014年IPO以來最大漲幅。這一價格與陌陌18.90美元的私有化報價已經十分接近,套利空間只有17.46%。這意味著,該公司私有化成功的概率已經大幅增加。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陌陌或在國內資本市場借殼上市,前提是其必須保持穩定的盈利。不過,根據陌陌提交的文件判斷,阿里巴巴在私有化過程中控股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陌陌將成為其社交生態圈的一員。
對此,陌陌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司與阿里巴巴的合作是基于戰略層面的,具體業務方面則要細化。“我們的云服務用的是阿里云,產品內的支付無論是禮物商城還是紅包都有接入支付寶,此外在廣告方面,阿里巴巴和58同城也是我們的合作伙伴之一。未來針對有相關性的業務,都可能會進行合作嘗試,如直播等業務。”
阿里的社交心病
事實上,陌陌和阿里一直保持著緊密的關聯。早在2012年7月,阿里巴巴就投資了陌陌。2014年12月陌陌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上市之前阿里巴巴是陌陌B輪和C輪的投資方,以 20%的總持股比例成為陌陌最大的機構股東。
今年2月23日,阿里巴巴集團副董事長、掌管財務決策的蔡崇信接替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張鴻平進入了陌陌董事會,一度被認為預示著陌陌在私有化進程邁出重要一步。
如今,電商起家的阿里在成為世界最大零售交易平臺的同時,已經建立起了龐大的互聯網帝國。然而,與聊天軟件起家的騰訊相比,社交始終是阿里的一塊心病。
近年來,阿里在社交領域動作不斷。2013年4月,阿里收購了微博的優先股和普通股,據美國SEC文件披露,作為新浪微博的第二大股東,阿里持有微博31.4%的股份和14.8%的投票權。2013年9月,阿里推出了第一款獨立于電商業務之外的移動好友社交平臺“來往”,主打熟人之間的社交。不過,近三年過去了,“來往”幾乎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中。
在國內找不到合適標的,阿里巴巴的觸角一度伸向了海外,先后投資了擁有2億多用戶的社交聊天軟件tango以及照片分享網站snapchat。
此外,阿里還仿照微信朋友圈在支付寶中加入生活圈和聊天服務等。去年春節期間,支付寶“集五福”活動同樣昭示了其社交野心。然而,這些舉動并沒改變阿里在社交領域的偏弱勢局面。
艾瑞最新發布的《2015年Q4中國移動社交通信季度報告》顯示,移動社交市場已形成穩定的市場格局,微信、QQ、陌陌各指標均穩居行業前三。將社交產品巨頭陌陌招致麾下,無疑為阿里在社交領域的布局添了一枚重要棋子。
陌陌面臨轉型挑戰
自2015年6月宣布私有化以來,陌陌在私有化的道路上沒有取得多少實質性的進展,股價一度跌至最低6.72美元。直至阿里巴巴集團副董事長蔡崇信加入到陌陌董事會,才被業界判斷將加速陌陌私有化進程,也有望為陌陌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美股分析人士認為,在戰略新興板前景并不明朗的情況下,對于陌陌這種市值在30億美元左右的公司來說,借殼上市將成為主要途徑。不過,A股市場對上市公司的盈利有著更為嚴苛的要求,這對于盈利尚不穩定的陌陌來說將是巨大的考驗。
其最新財報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陌陌凈營收達到3950萬美元,同比增長113%;歸屬于陌陌的凈利潤為610萬美元,上年同期凈虧損為250萬美元。未來,陌陌或許會對業務進行更大的調整和轉型。
資深電商分析人士魯振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阿里始終缺乏一個獨立的社交模塊。此前雖然入股微博,但并未實現控股,而且微博離其現有業務畢竟還有一定距離。如果將陌陌納入阿里,無疑可以增強各個模塊的社交功能,打通目前的體系。“舉例來說,淘寶、天貓用戶可以在陌陌上進行用戶登錄,從而打通圍繞購物的一些社交功能,如購物分享等。實際上,參與優酷土豆私有化、陌陌私有化都是阿里更大布局的組成部分。”
同時,他還指出,陌陌目前仍是一個主要針對陌生人的社交網站,相對于微信的熟人圈,陌生人社交的需求其實是有限的,如果和阿里現在的體系相融合,除了保留陌生人交友,一定會有更多體系的重塑。
目前,陌陌也正嘗試從LBS陌生人社交軟件轉型為社區。去年以來,陌陌仿照直播平臺推出視頻直播功能“陌陌現場”,意圖打造可互動、強社交的“線上演唱會”,促進用戶積累。此外,基于LBS移動社交起家的陌陌還推出了網頁版,以加強用戶運營。
但從定位上看,陌陌至今很難扯下“約炮神器”的標簽。其回歸國內資本市場后,如何向國內投資者和券商機構重新展示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