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2日晚間消息,國外媒體今日報道稱,將來大部分汽車都將具有聯網功能,其攝像頭和傳感器所收集的數據也越來越多,其潛在的隱私威脅甚至大于Facebook。
隨著智能移動設備的日益普及,將來汽車也能追蹤個人隱私,包括你去哪里,給誰打電話或發短信,使用谷歌搜索哪些內容等。對于寶馬、大眾和戴姆勒等汽車廠商而言,這些都是極具價值的信息。
慕尼黑Pinsent Masons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斯蒂芬·愛普特(Stephan Appt)稱:“汽車廠商都要挖掘這桶金,但哪些數據是汽車廠商可以收集和使用的,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
不久前,戴姆勒、寶馬和大眾旗下奧迪組成的德國汽車制造商聯盟同意以近29億歐元(約合3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Here地圖業務,此舉正凸顯了他們對數據的興趣。
即使用戶沒有駕駛汽車,這些廠商也要收集他們的數據。戴姆勒旗下梅賽德斯-奔馳就推出了一項名為“Mercedes me”的服務,可遠程接入用戶的汽車數據,包括剩余油量等。此外,該服務還提供實時的路況信息和新聞應用,尋找停車場,查詢航班信息等。
梅賽德斯-奔馳在隱私聲明中還稱,該服務所收集的數據可能用于市場營銷。另外,寶馬和奧迪也都擁有類似的應用。雖然這三大汽車廠商表示會確保用戶數據安全,并遵守相關法規,但還是引發了歐洲監管部門的擔憂。
巴伐利亞數據保護機構汽車數據問題負責人曼弗萊德·艾根弗萊茨(Manfred Ilgenfritz)稱:“我們要在設計之初就要強調隱私問題,從而確保這些系統不要收集不必要的數據。”該機構計劃要求汽車廠商明確告知駕駛員,他們的哪些數據將被使用,在收集之前也要尋求駕駛員的許可。
監管部門和德國汽車行業游說集團VDA目前正在探討相關問題,他們計劃最早于9月中旬出現出臺一份關于隱私問題的意見書。艾根弗萊茨稱,該意見書可能涉及到來自線下汽車和聯網汽車的數據,以及汽車與汽車之間的通信數據。
此外,法國數據保護機構CNIL也在與汽車廠商討論隱私問題,并且已經制訂了初步的框架。目前該框架仍在進一步完善,以便于汽車廠商執行。
舊金山電子前沿基金會(EFF)律師凱特·沃爾什(Kit Walsh)稱,在美國,政府對汽車數據的擔憂還僅限于安全方面。例如,今年7月一位Jeep車在行駛中被黑客控制,險些釀成事故。
據預計,到2020年,西歐市場上的新車約90%具有發送和接收數據的功能。一旦接入網絡,汽車的駕駛信息,以及司機的聯系人列表、行車路線,甚至是來自移動支付系統的財務信息等都將處于風險之中。
汽車變得越智能,其攝像頭和傳感器所收集的數據就越多。這引發了業界對所收集數據的熱議:究竟哪些數據可以收集?收集之前是否要得到許可?很明顯,一旦形成法規,就可能影響汽車廠商肆無忌憚地挖掘這桶金。
Pinsent Masons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斯愛普特稱:“來自聯網汽車的大部分數據都應該被視為個人數據,除非將有關個人身份的詳細信息被屏蔽。但如果這樣,這些數據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對于汽車廠商而言,這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