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記者節,但注定記者在這天不能休息。
就在當天,騰訊召開了高大上的WE大會,暢談“Nothing but the future”。盡管一個又一個國際最尖端的技術讓人目不暇接,但可惜的是,當天各大門戶、報紙的頭條并不屬于WE,而是紛紛聚焦在了跟騰訊同屬移動社交網站的,陌陌。 因為,就在當天,陌陌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IPO申請,擬融資3億美元。
原本應該是騰訊憑借WE大會塑造行業影響力的日子,卻被陌陌“無端”攪局,從光線亮麗的第一正面主角變為了配角,而且還是反面配角。
曾經在阿里剛剛推出來往時,我曾經寫過以下一段話: 曾經國內一本雜志發布關于人類歷史上犯得最愚蠢的錯誤的公開調查問卷,其中武力進軍俄國高票當選,拿破侖、希特勒這樣猛到家的蜀黎也只能啃幾口西伯利亞的雪然后倉皇敗退。在中國移動社交戰場,這一定律變成了不能與騰訊正面交鋒。
這句話在當時來往、易信高喊旗號、大舉進攻微信的時代,原本并沒有錯。但移動互聯網給整個國內互聯網帶來的格局變化,似乎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僅僅一年的時間,由騰訊歷經十五年所壟斷的國內獨一無二的社交帝國,似乎不再是鋪天蓋日,在一些不太狹小的空間里已經有了給創業者舞蹈的空間。
如果說當年YY語音的上市是從騰訊的指縫中不經意間溜出來的一只兔子,那么現在陌陌跳出來上市,可以說現在的騰訊已經無力阻擋。移動互聯網究竟帶來了什么,讓騰訊這樣一個處于BAT里最壟斷行業的巨頭也開始在自身的核心業務上受到挑戰?
我認為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說:
其一,網絡社交關系鏈已經不是騰訊的獨一份。
曾幾何時,上網聊天就是等于上QQ。或許很多人記不住自己的手機號,但一定會記得自己的QQ帳號。騰訊憑借一連串的數字組成的QQ帳號體系成為了在PC互聯網時代代表個人身份的唯一ID——你或許可以沒有郵箱號碼、或許沒有任何一個網站的注冊ID,但相信上網的人幾乎都有一個QQ號。
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標志著用戶上網聊天身份的ID從QQ號變為了用戶使用更為方便也更便于記憶的通訊錄,而在原本只屬于騰訊的用戶社交關系鏈也從之前的封閉變為了開放——之前用戶的QQ好友關系僅屬于騰訊所有,而現在幾乎所有的移動App都可以拿到通訊錄授權。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網絡好友關系鏈的變更,并不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相反是在原來的用戶上網好友關系上進行了升級——或許你可以在QQ上加一個不那么熟或者完全陌生人的帳號,但在手機通訊錄上確大部分都是非常熟悉的人。
面對這一變化,騰訊微信的橫空出世雖然讓騰訊度過了這次事關生死的危機,但原本屬于騰訊的在網絡社交上的絕對控制力卻已經消失殆盡。所有的創業者都可以毫不費力的幫助用戶在自己的App上建立社交關系鏈,只要你的App能抓住用戶痛點,有著強需求。
所有的一切使得創業者和騰訊開始處在了同一起跑線,騰訊前十五年在用戶關系鏈上的積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并不能發揮出太大的價值,創業者則可以甩開包袱,輕松上路。
其二,網絡社交關系鏈面臨著重構。
在騰訊推出IM之前,大家上網聊天采用的更多是聊天室、論壇等形式。只有騰訊QICQ(QQ改名前身)出現之后,大家的在線聊天習慣才逐漸養成。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年使用QICQ進行聊天的人,全國加起來也不只是千萬左右,而現在,騰訊已經有了上十億的用戶,上網聊天已經不是屬于當年極客的工具,而是一個大眾化的標配工具。
這就意味著,由于這么多用戶的存在,騰訊為了照顧大多數人,已經無法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也正是因為此,網絡社交關系鏈開始出現了分化——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個性化的社交需求在騰訊那邊得不到滿足。最明顯的體現在于網絡社交關系鏈的細分,過去大家統稱為網友的QQ好友開始分為超級的熟人朋友、一般關系的好友、工作好友、一面之交的好友、陌生人好友……甚至就包括在這些好友類型中也出現了細分,比如像陌生人好友,可以分為ONS、“炮”you、談心網友、約飯網友……
這些好友的細分,屬于騰訊想覆蓋而不得的領域,但對于創業者來說,其實就成為了創業者的機遇。實際上,在國外類似于這樣專注于細分社交領域的公司早已出現——Path,相信知道的人不在少數,由Facebook高管出來做的這樣一個專注于私密好友社交的應用,要求用戶所有的好友不能超過150個,并且所有的好友都有著層層限制,這樣一個專注于熟人社交的應用殺出了Facebook的重圍,開始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所以,社交關系鏈的重構可以說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這個重構更多的指的是更精細的劃分,而這些細分領域,原本就符合在移動互聯網下用戶“目的性強”的特性,最為重要的是,這些領域是巨人不可能輕易碰觸到的。
對于巨人來說,每一次彎腰,無論是動作速率還是幅度,都遠遠趕不上普通人的快速、精準。 其三,移動互聯網創業真的不缺錢。
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巨頭從去年開始,其實就已經預料到了移動互聯網所帶給他們的壓力,在控制力——指限制新興領域發展——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各家都開始轉變了策略,由之前的壓制——創業者做什么我做個同樣的——變為了現在大范圍的收購策略。根據媒體統計,BAT三家在前半年的投資分別達到了178億元、618億元、537億元。
BAT在戰略發展上的調整是否能夠加大在行業的控制力現在還看不出最后的結果,但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是:由于BAT在投資領域的動作頻頻,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國內投資圈的繁榮,像經緯、紅杉等一批專業的VC也在移動互聯網市場頻頻出手,過去對創業者洛陽紙貴的投資協議書到現在變為了“愛投不投,有的是人投”。
《中國企業家》的封面報道《臨界點 恐懼與貪婪》中描述了這樣一副移動互聯網創業投資的繁榮景象“不斷刷新的融資紀錄搶占著財經新聞的頭條,演員、記者、快遞員、大學生都在大談天使資金、A輪B輪,每一個飯局,總有人像手捧水晶球的預言家一樣大談移動互聯網的未來。”
“錢”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創業者最不用擔心的問題,而這些更加容易拿到的錢,對于創業者來說,意味著有了更多的試錯機會。以前“勇敢者”的創業成為了大家隨便試試的游戲——這些對于試圖用資源、資金加強對行業控制的BAT而言,開始苦不堪言——大家都試試,萬一成真了呢?
同樣對于騰訊來說,試圖在移動社交領域發展的創業者已經開始變得“失去控制”——但對于創業者來說,不正是進入移動社交領域最好的時機么?
回到文章開頭,陌陌之所以能夠突破騰訊所布下的社交牢籠,其實也正是在抓住了用戶痛點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細分社交網絡——而來往、易信為什么折戟沉沙,實際上它們在做的是跟微信一樣的東西,并沒有俯下身去,找到用戶的強需求進行突破。 陌陌快要飛走了,相信在移動社交領域,這絕對不會像YY語音那樣成為唯一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