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對中國移動選擇諾基亞的原因進行分析,看中移動這一舉動到底是“漢奸”還是“商業互贏”。
諾基亞宣布與中國移動簽署10億歐元框架協議
7月10日晚間,諾基亞宣布與中國移動正式簽署價值10億歐元框架協議,稱將和中國移動一起在未來共同建設5G網絡以及云計算和大數據服務。根據新協議,中國移動將聚焦5G典型場景和網絡的實際應用需求,梳理人工智能應用于無線接入網的用例,主導整體技術方案的研究以及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實現未來網絡資源的按需自動分配能力,以確保運營商未來可以提供多樣性的差異化服務。
諾基亞與中國移動將聯合在杭州創建一個開放實驗室,將基于最新的諾基亞云基站平臺解決方案以及AI的中間件技術,通過引入第三方應用軟件提供商,雙方將進一步打造開放5G接入網生態,進一步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實現無線接入網優化方案并進行驗證性研發,實現包括云虛擬現實游戲在內的端到端系統演示。
華為才是國內5G市場的大哥
中國早就開始為了迎接5G做準備工作。早在2013年,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就聯合成立了IMT2020(5G)推進組。推進組指導了華為、中興、大唐等電信企業在全球最大的5G試驗場北京懷柔進行測試。2018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已陸續開始在全國多個城市開展5G外場測試及業務與應用示范。按照目前政府和運營商公布的計劃,2019年5G就會實現試商用,2020年將正式商用。
另一方面,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通信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大了創新投入,中國企業申請的發明專利授權量一直處于全球領先位置,其中包括了大量的5G戰略布局專利。在5G專利領域,即便與老牌的高通、愛立信等公司相比,華為、中興在專利數量和質量上,都不遑多讓。此外,作為5G協議Polar碼的主要支持者,華為目前的優勢比較明顯。
截止到2017年底,華為對于5G技術的研究費用已經達到了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億元),雖然花費了如此昂貴的費用,但是皇天不負有心人,華為最后成功取得德國認證機構頒發的首張5G產品CE-TEC(歐盟無線設備指令性認證)證書,并且由此正式奠定了華為在5G時代的世界重要地位。此前華為還在歐洲開啟5G成果的路演展示,其主要的5G技術將應用到無人汽車、VR(虛擬現實)、WIFi通信、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高科技電子產品和通信設備中去。
雖然在全球5G無線技術布局上,高通、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三星等網絡設備、智能手機廠商都是重要力量,但在5G的研發上,華為支出最多,幾乎是中興的7倍,愛立信的3倍,諾基亞的2倍,并且還在不斷增長。且在4G移動通信技術上,華為有個有的專利是最多的,多大603件。
同時,華為作為5G設備生產商,在后續5G真正開始商用的時候,也能產出大量的5G設備。 對于國內的運營商來說,華為肯定是最好的選擇,一是技術領先,二是沒有關稅上的問題,三則是在專利上付出的相對會比較優惠。
具有這么大優勢的華為,中國移動為什么卻選了諾基亞?
華為為何輸給了諾基亞?
最開始,中國三大通訊巨頭的通信基建是由這5家公司來承包,這5家公司分別是:中興,華為,諾基亞,愛立信,上海貝爾。這之中,華為一支獨大,基本占去了份額的35%,其次是中興20%,愛立信與諾基亞共同占去了35%左右,上海貝爾不到10%。本來,移動的通信基建基本上都交給了華為、中興、愛立信以及上海貝爾,本沒諾基亞什么事。但隨著上海貝爾被收購,格局發生了變化。上海貝爾的設備是原來的阿爾卡特的,后來合并在中國叫上海貝爾(其實是阿爾卡特朗訊),后來被諾基亞收購了阿爾卡特朗訊,就變成諾基亞的了。
目前而言,中國的大部分的移動通信市場是被中興、華為占據的,兩者之和超過55%,剩余部分為諾基亞和愛立信所有。諾基亞的核心網和基站設備目前在移動(阿爾卡特部分),聯通(諾基亞、西門子部分),電信(朗訊部分)都有有部分區域。
而現在移動公司與諾基亞簽的訂單,主要條約是對5G核心網的改造,之前移動的2G/4G核心網是諾基亞做的,現在要改造成5G,解鈴還須系鈴人,所以,移動只能選擇諾基亞。
此外,雖然現在諾基亞的發展不如前幾年勢頭猛,但現在的諾基亞好歹也是一家在芬蘭,德國,法國,美國和中國都有重要的據點的全球性公司。華為雖然在5G的技術層面做得比諾基亞好,但上諾基亞5G工業互聯網領域顯然更勝一籌,而移動的5G合作框架涉及到很多工業領域。
還有一點就是,中國移動把這么大的單給了歐洲,歐洲也會把電信市場開放給我國的華為、中興等公司。所以,這也算是一種舍小保大的做法,并且此次合作是國家支持的,也是一種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