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5G技術一直備受矚目,尤其是隨著“2020年商用”計劃的漸行漸近,更是令人蠢蠢欲動。
目前各國政府也都在大力部署推進5G網絡的發展與應用落地。然而,現在有關5G的一些“傳說”卻越來越邪乎,以至于我們認為是時候也非常有必要,在這里為屏幕前的各位親們澄清一下了。
既然我們已經在標題中“點題”,那么不妨就先來說說“5G網絡時延不到1秒”這個問題。
時延指的是數據包從發送端到接收端所需要的時間。換句話說,Ping延遲的一半,也叫單向時延。有時,時延指數據包傳送的往返時間,與Ping延遲相同。
在不同應用場景下,5G網絡的時延要求也各不一樣。
例如,在eMBB場景下,5G NR用戶面時延(單向)為4ms;到了URLLC場景下,5G NR用戶面時延(單向)僅為0.5 ms;而控制面時延則要長些為10ms。因此,說“5G網絡時延不到1毫秒”顯然是片面的。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5G將取代Wi-Fi”這件事。如何看待蜂窩網絡與Wi-Fi?前者從室外走向室內,后者則從室內走向了室外。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并共同承擔無線流量,缺一不可,更談不上誰取代誰了。
蜂窩網絡從4G向5G演進的同時,Wi-Fi技術也在繼續自己的演進路程,從11n到現在廣為普及的11ac,旨在為我們帶來更快更高效的網絡連接。
實際上,5G高頻段信號很難走進室內,因為其在室內覆蓋方面存在短板。因此,當面向不斷發展的視頻與IoT應用時,我們仍需要依靠Wi-Fi來補充覆蓋和容量。
因此,我們說5G不是要取代Wi-Fi,而是兩者要共同拓展無線生態規模。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認同,5G的誕生就是要取代4G。實際上,最初的5G與4G非常相似,網絡部署也主要利用現有4G基站資源,可以說,這是一次從4G到5G非常平滑演進過程。
最初的5G采用NSA模式部署,也就是依托現有的4G擴充網絡容量和覆蓋。
然而,不管是NSA還是SA部署模式,4G都將在較長的時間內繼續提供語音、數據以及物聯網業務,與5G共存,而5G想對社會產生大規模的影響,仍需要時間演化,現階段無法實現。
都說5G不僅投資成本大,且資費還貴?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早期的5G利用4G基站及配套資源共站部署,因此從單站規模看,能較大程度上節省資金投入;而通常所認為的“5G投資大”,原因在于5G需要采用更高的頻段與建設更多的小基站,以致加大了整體投入。
但這不能以偏概全,要依據運營商的具體部署方案具體分析。
因此,關于5G網絡的資費問題,肯定會比4G便宜,由于5G頻譜效率成倍提升,使每BIT成本成倍下降,勢必會在激烈的價格戰趨勢下,資費變得越來越便宜。
5G必需Massive MIMO?非也非也。我們說,Massive MIMO(大規模分布式天線)可大幅提升頻譜效率、容量以及覆蓋范圍。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Massive MIMO就是完美的,主要是體現在天線會更大更重,鐵塔可能無法承受負荷,不僅如此,還需進行功率升級和回傳升級,可適用于一些站點,但卻無法為所有的站點部署Massive MIMO,因為這非常不經濟。
所以,一般低頻段覆蓋層會采用4T4R,中頻段容量層采用8T8R或64T64R,毫米波高頻段采用128*128或更高階的Massive MIMO。
5G只能是小基站?并不是哦,寶寶們。盡管越高的頻段意味著其無線信號的覆蓋范圍越小,因而需要建更多的基站,但是5G不受限于頻譜資源,其在低、中、高頻段均可部署,也就是說5G既有宏基站,也有小基站。
運營商在考慮5G全覆蓋時,通常會用低頻段做覆蓋層,中頻段做容量層,毫米波高頻段做高容量層(熱點);而不是全部將其部署成小/微基站,這可是要花大成本的,運營商怎會辣么傻?
最后,再來談談5G與自動駕駛。有傳言稱“自動駕駛必需使用5G”,那么,自動駕駛需不需要5G呢?
這要看具體是哪個等級,因為自動駕駛從解放雙手到解放雙眼,再到無人駕駛,被分成了5個等級(L1-L5)。
其中,如果L1到L4可以通過本地端的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等傳感器收集數據,來實現本地決策控制,那么到了L5階段,則需通過網絡通信擴展感知范圍,以彌補本地傳感器所欠缺的感知能力,從而達到100%的安全性決策。
如今,5G牌照發放已箭在弦上,不如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