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數據備份業務都是Oracle、SAP、HP、IBM等“高”“大”“上”的IT巨頭 們的奶酪,即使在國內,提供這個服務的公司的體量也都不小,華為、浪潮、希捷等等。不過,近幾年,隨著云計算概念、技術以及具體業務的發展,“云”正在成為分割這塊奶酪的最鋒利的利器之一。一面是Salesforce、Box、Datto等公司的成功,亞馬遜的財報,谷歌、微軟等互聯網巨頭在云計算領域的 收購;另一面是“去IOE”“去SOA”,SAP、思科、HP的大面積裁員,林林種種都在驗證這一點。Gartner數據顯示,在成熟的亞太和日本 (Asia/PacificandJapan,APJ)地區,公有云服務市場規模將從2014年的65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74億美元,增幅達 14.2%。其中,云管理/安全服務是該地區云服務市場增長最快的領域,預計在2015年將大增29.9%,達到2.654億美元。
站在云計算的風口
“這 事兒如果放在10年前,我們是不敢想的,不是膽量的問題,而是時機的問題,那時候不會有這樣的技術、這樣的市場可以支持我們的這個想法,不過現在不同了, 我們可以用“云”的概念。”多備份CEO胡茂華認為云計算的風口正當時“我一直相信趨勢的力量,就是大家現在說的“風口理論”,尤其是在企業級市場創 業。”。
在大數據時代,云計算不僅賦予了企業對于大數據的存儲能力,還提升了企業對于大數據的分析能力。運用低成本的云計算開采方式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將為企業帶來實際收入和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云計算快速交付、按需分配和穩定可靠的特性更適合互聯網時代的IT業務的轉型。
一次業務模式上的創新
企業級市場就是將企業當作一個人,這個人的衣食住行就是具體的業務、具體的切入點,多備份要做的就是使得企業的數據備份的這件事兒變得簡單,體驗更好,并且順便收點錢。
傳統的企業備份往往被看作是IT系統的一部分,很多做硬件的、做存儲的、甚至一些IDC都有數據備份方面的服務,所以給人的感覺似乎這是一個很細枝末節的業 務,但是如果真正了解備份業務的之后就會發現,數據備份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從備份體系的搭建,到RTO、RPO等參數的細分,到人員的維護,這是一個非 常復雜的過程。
多備份的業務創新要大于技術創新,在技術上,包括IT巨頭們在內,大家都是在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現在基于云計算的技術趨勢有很多,還并不能確定孰優孰劣。
多備份的創新點是業務模式,一種區別于傳統IT服務的業務模式。數據備份業務的成本主要包括場地費用、設備費用、運維費用、網絡傳輸費用(所占比例如圖)。 例如,在實際工作的開展中,容災設備的采購可能只需要600--700萬,而用戶每年要支付的網絡傳輸成本可能高達200萬,幾年下來,網絡費用早已超過 了設備采購費用。而每年200萬的網絡傳輸成本中,用來傳輸有效數據的部分卻只占10%左右(由于災備技術的不同,相同的應用數據可能傳輸高達900%的 冗余數據,自然占用大量的帶寬)。
而云端備份因為可以借助公有云的數據存儲可以將這四個模塊變為僅有存儲費用、流量費用兩個模塊,將以往企 業需要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搞定的硬件投入直接砍掉,代之以按存儲空間、傳輸流量付費的按需支付模式,既節約了數據的存儲和傳輸成本,也同時減少了人員維護的 成本,將原本需要一個團隊做到的事情由一兩個人就可以完成,這是針對中小企業的實現方式。
對于一些已經搭建了自己的私有云,或者有本地服務器的大型企業來說,多備份甚至自己購買了
市場教育仍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首先,很多企業并沒有制定完善的數據備份機制,對數據的重視程度并不夠,這一點上,中小企業的問題尤為嚴重。其次,雖然趨勢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把自己的東西 交給別人,并放在云端,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針對這個問題,多備份CEO胡茂華認為:讓我們的潛在用戶養成數據備份的習慣,告訴我們的用戶云端更為安全, 這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所以,多備份不僅提供云端數據備份服務,還增加了本地設備的混合備份模式,并針對數據本身和數據傳輸過程進行了加密,但我們知道, 未來一定是云的趨勢。這是在這個趨勢下,需要整個行業的努力。
【VC說】
CSDN和《程序員》創始人蔣濤作為多備份天使投資人之一認為,增長慢、難估值等問題,也是2B企業難以獲得資本市場青睞的原因,但這幾年,隨著新一輪創業浪潮的到來以及互聯網底層建設需求的加大,大家已 經明顯感覺到2B市場熱潮的興起,在美國互聯網行業,2B和2C的企業比例大概是4:6,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具體的統計,但是比例應該在30:1以上,這 是一個機會。
而多備份憑借在數據備份業務上的專注度以及創新的業務模式,是可以把握住這次機會的,當然,最為一家企業級市場創業公司,多備份需要更多的時間做好自我沉淀,熬也是一種能力。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在超過10萬的用戶數面前,胡茂華認為,一半來自努力,一半來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