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日前報道,2月3日,美國費城的地方法院裁決,要求谷歌提供儲存在境外服務器上的該公司客戶郵件,以便FBI展開欺詐案的調查工作。
地方法官托馬斯 魯伊特解釋道,這樣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國內就能調查詐騙案件。此事直接引發了美國科技公司到底能“擁有”多大范圍數據的質疑。業內人士分析,這件事情很可能成為互聯網歷史上一次里程碑的事件,意味著美國第一次可以從他國強制提取用戶數據。
就在費城地方法院裁決的第二天,谷歌發布聲明表示,法官的判決偏離了此前的判例,谷歌打算上訴,推翻這一判決。原來,6個多月之前紐約的第二巡回上訴法院裁定,微軟沒有義務向美國當局轉交自己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服務器上的資料以調查毒品案。
這一裁定曾一度受到部分科技界和媒體界企業的歡迎。然而,今年1月24日,該上訴法院的4名法官投票不再遵循這一裁定,并呼吁最高法院或者國會推翻此項裁定。他們表示,這一裁定提高了國家安全的風險。
這并不奇怪。盡管目前google抗議了費城地方法院的要求,但一個事實是,美國政府對這些美國企業具有不容置疑的管轄權。早在之前,美國政府就多次要求高科技公司提供數據信息,比如棱鏡門事件,FBI要求Apple開鎖事件等。
眾所周知,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歐美的高科技公司開始陸續在別國開展業務,如谷歌、亞馬遜、微軟等,這些業務往往在當地產生大量的用戶數據。
在中國,也有大量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等采用國外的軟硬件產品,比如亞馬遜和微軟在中國運營著云計算,匯集了大量的政企數據。而此次谷歌郵件數據事件,再一次向各主權國家敲響警鐘,外國的大型數據公司是否安全可靠?
早在“棱鏡門事件”后,歐盟、俄羅斯等國已不斷強化數據法規政策的建設。德國總理默克爾岑表示,歐洲互聯網公司應當將相關數據的流動情況告知歐洲,如果與美國情報部門分享數據,首先必須經過歐洲人的同意認可。
俄羅斯也通過立法限制數據流動范圍來提升數據控制力,2014年7月俄羅斯議會通過了《個人數據法》,規定俄羅斯公民個人數據必須保存在俄羅斯境內服務器上。
學者杜雁蕓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歐洲國家等處于數據控制弱勢地位,對數據的主權爭奪的意愿日益強烈,而美國在網絡空間和數據控制上占有優勢,控制數據的欲望不會減少,今后對數據的占有和利用成為大國間競爭和博弈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