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東芝、夏普、松下……這些曾顯赫一時的日本科技企業正身處困境當中。雖然也曾開展自救,但從目前來看效果不大,而且種種證據表明它們現在的處境很可能是當初在技術上的執拗造成的。
關于日本科技企業最新的不利消息來源于東芝。這家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第二大綜合電機制造商日前表示,作為一種選項,正在探討與夏普合并洗衣機等白色家電業務的方案。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作出決定,但東芝方面對此表現的頗為熱切,其社長室町正志稱“希望年內設法宣布有所進展的內容”。
東芝只是日本科技企業集體衰退的一個縮影,實際上索尼、夏普、松下等早已成了東芝的難兄難弟,甚至三洋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而活下來的索尼、夏普也好不到哪里去,連年虧損,不斷進行業務重組,以其能扭虧為盈。
連年不景氣的結果就是,現在很多消費者會用略帶調侃的語氣問:“索尼為什么還沒有倒閉。” 對于世界上最早便攜式數碼產品的開創者,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商之一的索尼,這樣問似乎有些不尊重。但事實就是如此,曾經以技術著稱的索尼已經沒有技術優勢。
和十年前的大行其道不同,雖然日本科技品牌還能推出一些不錯的消費電子產品,但和競爭對手相比已經沒有優勢。奇怪的是仍有消費者對日本科技產品抱有極大的同情心,認為日本科技企業衰弱并非技術不行,而是有其它原因(這些原因五花八門,有人認為日本產品定價過高,有人認為日本企業不懂銷售……)。
這種觀點實在不值一辯,難道索尼的手機會比蘋果的要好?縱觀各大媒體的評測,結論都是iPhone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智能手機。可能仍有人會辯解,iPhone使用了產于日本的屏幕、攝像頭等核心零部件。這里以屏幕為例,外媒AppleInsiders稱,蘋果有可能在iPhone 8上使用OLED面板,眾所周知最早在智能手機上使用OLED屏幕的是韓國三星。
實際上在消費電子領域,日本科技企業的優勢少得可憐。除了攝像頭和屏幕,在存儲芯片、CPU、GPU、基帶等領域,都處于落后狀態。這與他們20年前的選擇有關,雖然世界已經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但日本人卻沒有反應過來,認為電視、攝像機等才是未來的方向。
1992年,參議員、前任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提出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法案,計劃用20年時間,耗資2000~4000億美元,以建設美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NII),作為美國發展政策的重點和產業發展的基礎。反觀此時的日本,仍癡迷于電視、攝像機等物品,索尼直到1997年才推出VAIO電腦,而東芝雖然是筆記本電腦的發明者,但卻敗給了后來居上的惠普、戴爾、聯想。
對于這些,日本的池田信夫在《失去的20年》一書中提到,日本經濟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在于日本沒能趕上20世紀80年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這里還需要詰問一下日本科技企業,為什么美國政府都開始推廣互聯網了,日本人卻還要專心于電視、攝像機,未免過于執拗。
或許上述的例子過于久遠,我們不妨觀察一下日本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布局。新能源汽車主要分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三種。前者主要見于日本汽車企業,后者則是中美兩國車企的首選。
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車企正在大力發展氫能源汽車。豐田的首批22輛Mirai氫燃料電池車已于上月在美國加州上市,豐田公司表示,該系列車型首月銷量斐然。此外本田的氫燃料電池車也已經面世,日產正和戴姆勒以及福特合作開發燃料電池汽車,預計2017年上市。
日本政府也很看重氫能源,甚至希望它能讓日本轉為“能源技術出口大國”。據悉日本當局的愿望是在2030年,將有關技術拓展到海外,以為其賺取37萬億日元的能源外匯。
反觀中美兩國,電動汽車真大行其道。特斯拉的成功就不必提了,甚至還有分析師建議蘋果將特斯拉收入蘘中。而中國政府也在今年10月發布了《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超過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中美兩國的優勢還在于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本月初,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形勢喜人,今年實現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幾無懸念。
毫無疑問的說掌握世界上最大市場的中美兩國已經將電動汽車作為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而日本企業力推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實際上并不切合中美兩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政策。這與20年前多么相似,美國政府大力推廣互聯網,而執拗的日本人卻專心于電視、攝像機,以至于錯過了一個時代。那么未來豐田會成為下一個索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