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幾年里,中國最知名的企業家張瑞敏卻在做一件事:顛覆自己,顛覆海爾賴以成功的科層制組織結構。他將海爾拆分成小微聯合體,海爾則變身為創業創新平臺,他大規模地裁減中層管理者——在過去兩年的時間里,海爾的全職員工數量從8.6萬減少到了6萬,裁減了多達1萬名中層經理。
在張瑞敏的規劃中,海爾不再追求成為跨國公司,因為笨拙的跨國公司更容易滅亡;海爾要成為能夠靈活適應變化的互聯網公司,雖然它目前仍然以制造業作為根本。
說到底,張瑞敏是要干掉公司,讓其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重新組織起來,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是一場極具顛覆性的管理變革,即使是那些最激進的美國互聯網公司也沒能做到。
那么,海爾能夠做到嗎?老冀覺得同樣很難,除非張瑞敏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顛覆過去商業模式的同時,海爾能夠建立起新的商業模式嗎?
通過鼓勵公司員工全員創業,而海爾則提供創業平臺的方式,海爾將會完全摧毀自己過去的商業模式——它將不再靠賣硬件賺錢,而是通過投資于創新產品和服務來賺錢。問題是,這種新老交替能夠在同一時間完成嗎?我們雖然在幾年前就看到了海爾的創業實踐,但是直到目前為止,海爾還沒能孵化出接替現有白電制造業的新業務。我們看到比較成熟的一些創業項目如雷神游戲筆記本、空氣盒子等,仍是基于海爾過去在制造業方面的優勢,仍然無法幫助海爾從制造業走向服務業。
第二個問題:海爾人能否適應劇烈的組織變革,能否顛覆自己?
根據張瑞敏的要求,海爾人自由組合成8人以下的小團隊,直接對接外部市場創業。問題是,創業從來都只是少數人的游戲,能夠成功的創業者寥若星辰。過去習慣于軍事化管理、習慣于服從領導的海爾人,又有多少具備創業的素質。張瑞敏在接受外媒采訪的時候,也談到因為很多創業團隊的經營不太成功,最后作為平臺方的海爾只能斷奶,而平臺負責人為了保全這個項目,甚至只能從自己的腰包里掏出幾十萬元。在任何一家大公司當中,沒有創業精神和創業頭腦的平庸之輩永遠都占據了大多數,讓他們出來創業,不是自尋死路?
第三個問題:海爾是否具備足夠的資源,將一整套組織變革堅持下去?
這個問題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回答。通過面向市場的小微創業,海爾內部必然組建海量的創業團隊,資源缺乏的它們,首先還是需要海爾注入資金、渠道、人力等各種資源。按照張瑞敏的說法,海爾將成為這些創業項目的股東,問題是海爾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保證這些創業公司按照海爾畫出來的道路走下去?恐怕很難。大部分的創業項目都會以失敗告終,這是創業的客觀規律,任何人都改變不了。而那些僥幸成功的項目,再走下去其實也沒海爾什么事了——傳統制造企業出身的海爾,在下一輪融資中很難拿出足夠多的真金白銀,結果往往是好的項目被BAT等資本實力更強、渠道能力也更強的互聯網公司收割了。
在老冀看來,張瑞敏其實是在從事一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管理變革,他的理念足夠超前,他給海爾規劃的未來足夠誘人,只是,目前的海爾似乎并不具備足夠強大的管理基礎,大部分海爾人直到現在也并沒有完全接受他那睿智的思想。
老冀至今還記得幾年前去海爾采訪時的情景:那天中午,老冀在海爾人的帶領下去餐廳吃飯,當張敏瑞踱著步走進來的時候,原來笑聲不斷的餐廳頃刻鴉雀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