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驅動企業前進的動力之一。因為信息技術帶來的各種變化,當下成了一個爆炸式創新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企業家都有創新焦慮癥,就像每個人都有信息焦慮癥一樣,包括商業大佬。
焦慮是焦慮者的通行證,安逸是自大者的墓志銘。企業家的焦慮程度,反應了一家企業的狀態與前景。互聯網洶涌而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盡管如此,七十歲的柳傳志仍然擁有這種創新焦慮癥還是讓人覺得奇怪:站在中國企業教父的巔峰,他確實可以傲世同儕,睥晲商界。除了自己擁有這種創新焦慮癥之外,他還要公司所有人都要患上創新焦慮癥:時時要求員工一要互聯網思維,要創新突破。
除了內部推動創新外,柳傳志還建立了一套與外部商業世界溝通系統。柳傳志與學界很多人是知交好友,眾所周知的有周其仁,張五常等;也定期找一些正處在風口上的企業家聊天,比如雷軍、馬云、馬化騰等。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柳傳志還訂閱了很多公共帳號,了解最新的行業趨勢與動態。
這些都不夠,在聯想控股開通的微信公眾帳號“聯想控股的微空間”,并且搭建了一個柳傳志與粉絲互動討論的平臺:通過“柳答”,粉絲可以向柳傳志提問題,柳傳志回答;通過“柳問”,柳傳志提問,粉絲回答。這是一個智慧交流分享的平臺。功成名就的柳傳志仍然求知若渴。
柳傳志思考得最多的問題是:什么是創新?聯想如何創新?
那么與360,小米,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相比,聯想這家走過了30年的企業,其創新又有什么不同?
對于創新的一般理解是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在當下,更有人認為創新是互聯網技術與產品的創新。這是狹義上的創新,創新可以在各行各業進行,同時不限于技術、產品創新,還有管理,商業模式的創新,前者基于技術,后者基于商業智慧。
技術無國界,基于技術的創新是全球化的;基于商業智慧的創新則不同,有地域,文化,政治體制特色。聯想創業三十年,是兩方面創新的結合,首先是技術方面的創新,特別是PC技術;其次是商業創新,是中國式的,是中國商業文明的延續與發展。
聯想過去三十年如此成功,一定是以柳傳志為首的創業者做對了什么。從創新方面理解,聯想成功的擁抱了兩次創新浪潮:首先是中國式商業創新,其次是全球技術創新。
與小米,360,阿里巴巴這些互聯網公司相比,聯想在商業創新方面有領先優勢,特別是管理創新方面。“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拐大彎”,“復盤”等聯想發明,已經成為中國創業者的口頭禪。
互聯網之后,聯想在技術創新方面,不及一些互聯網技術方面。在一個技術創新驅動的時代,聯想如何結合自己的商業優勢,特別是管理創新進行技術創新,是柳傳志思考的問題,其結論可能是,有三十年歷史,經過PC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聯想,在商業方面擁有一片厚土沃壤,可以持續性創新,要跑長跑。“不創新就會墮落或庸庸碌碌,甚至活不下去;但缺乏全面系統的管理思想去領導企業,技術創新、業務模式的創新都很有可能讓企業曇花一現。”
關于互聯網思維,雷軍稱為“ 專注,極致,口碑,快 ”七字訣;周鴻祎曾經總結為壓強法則,單點突破。這種創新是脈沖式的。
互聯網發展二十年應證了柳傳志的判斷:互聯網從門戶,網游,搜索,社交,到現在的電商,沒有一家公司始終站在浪潮之顛,首富從丁磊,陳天橋,李彥宏,馬化騰,到現在的馬云,高潮迭起,每一次高潮,都有人站到浪尖,也有人跌倒谷底。不是優勝劣汰,而是技術創新快速轉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脈沖。
聯想不太一樣,從PC,到投資,擁有IT、房地產、消費與現代服務和現代農業的商業版圖,柳傳志始終站在浪潮之顛。橫跨如此多的行業,而且能做成,柳傳志的做法是,把聯想的商業經驗向不同行業復制。套用流行的話說,就是把互聯網思維向不同行業復制。
單純的基于技術、產品的創新,可以短時間領跑,類似百米沖刺,脈沖式發展,因為在互聯網時代,技術迭代越來越快;基于商業創新是長跑,類似馬拉松,后者是聯想的創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