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云計算已經成為三大電信運營企業應對ICT融合趨勢,擺脫淪為管道服務提供商的利器。而對于云計算的投入,三家運營商也是毫不含糊,從最底層的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建設,到上層的云計算資源管理平臺,再到直接面向自身業務和第三方用戶的云主機、云存儲和彈性計算等諸多服務形態。
作為在數據中心和基礎網絡上資源最為雄厚的一家運營商,中國電信在繼去年率先發布完整云計算戰略后,又單獨成立專業云計算公司,統籌管理全國各省的云計算業務。與公司架構調整同步的是,中國電信同時在集團層面成立了云計算研究中心,為全網后續發展提供技術儲備和智力支持。
但作為一家坐擁數億個人家庭用戶和數千萬企業級用戶的運營商,中國電信在云計算方面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業界的神經。如此大體量的玩家,應該如何切入到云計算這個新鮮事物中,在不能冒太大的技術風險的前提下,既要保持行業前瞻性和領導力,又要對現網中的業務產生良好的支撐。
機會總是青睞于有準備的人,在中國電信的云計算摸索中,廣東電信和廣東電信規劃設計院在很大程度上進行了大膽實踐創新,不但構建了國內最大的電信級業務網云計算平臺,還對眾多新技術進行了跟蹤驗證。廣東電信的很多經驗被集團所采納,并在全網進行推廣。廣東電信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日前,C114中國通信網編輯對廣東電信規劃設計院技術總監王暉博士和項目經理林梓鵬進行了專訪。
創新
據王暉博士介紹,中國電信從2009年正式開始了云計算征程。“集團公司領導對此給予了很高重視,希望能夠借助云計算和新興的商業模式,實現多業務、多網絡、多終端的融合及價值鏈延伸,為客戶提供便捷、豐富、個性化、高性價比的綜合信息服務。”
與中國移動提倡的公有云和私有云不同,中國電信是按照應用場景而不是用戶群體進行劃分,初步劃分為IT云和業務云。業務云分成兩類,一個是滿足中國電信自身業務網絡應用,再者就是滿足公眾用戶需求,而IT云則主要是面向核心的運營支撐系統。
“中國電信的云計算是從上到下決定部署的,集團選定了幾個相關的研究機構,而我們院則是整體規劃中的重要支撐單位,主要承擔云計算數據中心設計、云計算管理平臺和IT支撐系統云化等方面的工作。在具體工作中,我們(設計院)和集團公司的幾大研究院都進行了緊密合作,他們靠前,我們靠后。”
圖為廣東電信規劃設計院技術總監王暉博士
云計算數據中心是王暉關注的焦點之一。“一開始我們認為虛擬化是云計算技術的難點,但在后續部署過程中,發現網絡也是個很大的難點。所以,中國電信在今年將數據中心交換機拿出來單獨進行集中采購。”
單獨招標雖然能夠使得交換機產品滿足云時代的大容量、高速率、無阻塞、線性轉發等技術特性,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服務器虛擬化的浪潮下,網絡也必須完全虛擬化,但在這方面,業界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大二層的網絡是大家都認可的,但如何去實現卻有著不同的技術路線,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但作為運營商而言,無論是采用何種技術,我們肯定不希望是私有標準。”
王暉以中國電信西部信息中心為例子進行了詳細說明。“作為集團公司新一代五星級數據中心的典型代表,西信面臨的是一個高密度、大容量的網絡應用場景,這就要求解決方案必須具備高萬兆寬口密度、40G接口、虛擬化能力、突發流量吸收、綠色節能等特征。經過嚴格的技術性能驗證,我們選擇了華三解決方案來組網。從后面的效果來看,網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充分保障。”
從王暉的經驗來看,并不是所有的業務都適合云計算架構。“業務網絡(包括對內對外)可以云化,因為它能夠顯著提高IT資源的使用效率。云計算比較適合那種大規模并發、多線程可逆度小的業務,普遍的都是短流程特征,而IT支持系統的業務生產流程非常長,而且牽扯到數據庫,很難提供這些業務必須的QoS。”
王暉的想法與中國電信集團的實踐也是相符的。“中國電信正在全國范圍內對業務網絡平臺進行整合,將那些利用率不高的業務平臺關停下線,或者是遷移到虛擬資源池中,這將會顯著提高利用率。”王暉透露。
實踐
對于云計算而言,前瞻性的技術研究層出不窮,但真正落到實處的卻是鳳毛麟角。這也從另外一個層面凸顯了實踐性的重要性,而廣東電信在這方面則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其實,我們在2009年就開始了云計算資源池的部署工作,而當時集團公司還沒有明確計劃。”林梓鵬說,“當然這也有點歪打正著的意思,因為廣東電信的增值服務做得比較好,對于業務的快速開通部署上線方面有著明確需求。而傳統的‘煙囪式’IT架構是難以滿足這一點的。在以前,我們一個新業務的開通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但現在只需要幾個小時。”
“當時,我們在元崗機房部署了首個資源池,采用是惠普的服務器和VMware的虛擬化軟件,主要做天翼手機云。在2010年,我們又相繼在花地灣和跑馬場進行了資源池部署;而在去年,又在新大崗進行了商務領航云的資源池建設。幾個局點合計已經超過了五千臺虛擬機的規模。”林梓鵬介紹到。
五千臺虛擬機的絕對數量,在國內可能排不上前列。但在電信運營商的某個省級運營單位,還是首屈一指的。就以多年前就開始宣傳的中國移動大云規模來說,其節點的數量也只是維持在2000個左右。
“我們的虛擬資源池現在承載了天翼手機云、商務領航云、IMS云、增值業務核心平臺云、互聯網云、移動互聯網云等。我們還是采用集群的方式來建設,比如商務領航云就分布在三個節點上,而增值業務平臺云則是部署在兩個節點上。”
做云計算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虛擬化。在這方面,林梓鵬則更有心得。“廣東電信這幾年積累了很多經驗,從配置方面來說,我們一開始是嘗試用刀片來做虛擬化的,然后又改用PC服務器。但實際過程中,刀片機框散熱不是很好,一個機架也只能放一框刀片框,空間成本很高,所以我們放棄了用刀片來做虛擬化。后來,我們基本上全部采用高端PC服務器,特別是高密度服務器。”
在虛擬化軟件平臺上,廣東電信則普遍采用的是VMware平臺,只有小部分采用了微軟的Hyper-V和紅帽的KVM。“VMware的成本是很高的,但我們也是希望能夠一炮打響。”據他透露,后續可能會引入一些相對較低成本的虛擬化平臺。
云計算平臺構建另外非常關鍵的環節,就是如何保障虛機之間的無縫遷移。“目前我們采用的是H3C的IRF技術,它通過把多臺物理設備虛擬成一臺邏輯設備,避免生成路由協議。如果數千個虛機采用傳統方式進行交換,生成樹結構就非常復雜。而IRF這樣的堆疊技術本身就可以實現鏈路之間的分擔,解決云計算資源池二層網絡的問題。”
“但IRF只是傳統網絡中的技術增強,并沒有超出傳統網絡,它為虛擬機遷移創造了合適的大二層環境。但并沒有解決虛擬機遷移網絡策略跟隨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目前是嘗試著在采用H3C推出的VEPA來最終實,通過二層網絡里打標簽,在三層網絡里進行交換。”林梓鵬說。“雖然它尚未完全成為業界標準,但已經得到了惠普、IBM等國際大廠的支持,而且在應用過程中,效果也非常明顯。”在技術選擇上,林梓鵬和王暉持有同樣的觀點,“我們會嘗試多種新技術但肯定不會選擇采用私有協議。”
眾所周知,在虛機交換與遷移領域,主要技術有思科力推的VEB和H3C等力推的VEPA。而VEB最重要的是該解決方案是一個封閉體系的解決方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思科利用其在業界的技術品牌優勢,對一個封閉體系的解決方案進行大力營銷。
“之前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走了一些彎路。現在集團公司對于云計算的熱情和投入已經非常大,也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這將加速我們在未來云計算部署上的速度和規模。”林梓鵬說。“我們接下來也將和兄弟部門一道,繼續在云計算方面的探索,創造更多更好更有價值地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