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安全行業動態 → 正文

應用軟件暗藏貓膩,信息安全咋保障

責任編輯:editor006 作者:張覺先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7-06-07 17:13:57 本文摘自:解放軍報

“大數據時代”“信息社會”這些詞,常被描述為反映了互聯網的便捷與先進。但在網絡帶給我們極大便捷的同時,信息泄露,早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據《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72%的網民認為個人身份信息泄露情況最嚴重,包括姓名、手機號、電子郵件、學歷、住址、身份證號碼等信息。對于軍人,由于職業的特殊性,身份信息一旦被別有用心之人竊取,損害的就不僅僅是個人利益,甚至危及國家和軍隊的安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請看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文章——

  織牢個人信息“安全網”

備受各界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于6月1日落地施行,這是我國網絡安全領域的基礎性法律,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為公民個人信息織牢“安全網”。

“大數據時代”“信息社會”這些詞,常被描述為反映了互聯網的便捷與先進。但在網絡帶給我們極大便捷的同時,信息泄露,早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生活中,個人信息泄露的困擾經常發生——通過網站購買的機票,在航班起飛的前一天突然接到“航班取消”的詐騙短信;付完房子首付款,裝修公司騷擾電話打到丈母娘家;孩子參加考試,一眾輔導班能夠準確獲取家庭信息進行推銷……當下,個人信息被泄露與販賣,已成為讓人深惡痛絕的現象。

據《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72%的網民認為個人身份信息泄露情況最嚴重,包括姓名、手機號、電子郵件、學歷、住址、身份證號碼等信息。對于軍人,由于職業的特殊性,身份信息一旦被別有用心之人竊取,損害的就不僅僅是個人利益,甚至危及國家和軍隊的安全。

在不少人看來,網絡安全法等一眾法律法規的正式實施,是一次法律法規建設的與時俱進,一定程度上為公民個人信息套上了一層保護衣。從以往案例看,直接販賣者當然是禍首,而正因為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才讓這些人愈發肆無忌憚,以致販賣個人信息的“黑手”久斬不斷。因此,如販賣50條公民個人信息可入罪等規定,可以說是從法律層面上向這些無良的販賣者亮出了利劍。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要知道,個人信息泄露之所以如此猖獗,直接販賣者只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而非全部。背后是一些應用軟件暗藏貓膩,一些機構“內鬼”興風作浪,還有一些互聯網公司安全意識不足,對個人信息管理缺乏有效監管手段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相關部門不能僅僅根據造成的損失后果來評估,還必須對潛在風險、直接間接的責任機構進行嚴格管控,從源頭上杜絕個人信息泄露的可能。當然,有法可依,只是第一步,能否落實到位、落實到人,還需要相關部門的聯動。

同時,我們也要清楚認識到,互聯網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面臨違法成本低與維權成本高的雙重困境,僅僅靠法律并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時代迅猛發展,隨著個人信息被暴露的環境和應用場景的增多,必然也在不斷制造新的安全漏洞,完全寄希望于通過法律來實現對個人信息的全天候、無死角保護,并不現實。只有通過技術手段設立屏障、加強行業自律,發揮多元規則的作用,個人信息安全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法立于上則俗成于下。”在個人信息保護上,有了法律法規,還需要每個公民都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并自覺參與到對販賣不良信息者的監管當中,從而形成全社會共同維護網絡安全的強大合力。唯有如此,才能織牢個人信息“安全網”,讓大家更好地享受到網絡發展帶來的紅利。

關鍵字:信息社會個人信息

本文摘自:解放軍報

x 應用軟件暗藏貓膩,信息安全咋保障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安全行業動態 → 正文

應用軟件暗藏貓膩,信息安全咋保障

責任編輯:editor006 作者:張覺先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7-06-07 17:13:57 本文摘自:解放軍報

“大數據時代”“信息社會”這些詞,常被描述為反映了互聯網的便捷與先進。但在網絡帶給我們極大便捷的同時,信息泄露,早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據《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72%的網民認為個人身份信息泄露情況最嚴重,包括姓名、手機號、電子郵件、學歷、住址、身份證號碼等信息。對于軍人,由于職業的特殊性,身份信息一旦被別有用心之人竊取,損害的就不僅僅是個人利益,甚至危及國家和軍隊的安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請看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文章——

  織牢個人信息“安全網”

備受各界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于6月1日落地施行,這是我國網絡安全領域的基礎性法律,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為公民個人信息織牢“安全網”。

“大數據時代”“信息社會”這些詞,常被描述為反映了互聯網的便捷與先進。但在網絡帶給我們極大便捷的同時,信息泄露,早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生活中,個人信息泄露的困擾經常發生——通過網站購買的機票,在航班起飛的前一天突然接到“航班取消”的詐騙短信;付完房子首付款,裝修公司騷擾電話打到丈母娘家;孩子參加考試,一眾輔導班能夠準確獲取家庭信息進行推銷……當下,個人信息被泄露與販賣,已成為讓人深惡痛絕的現象。

據《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72%的網民認為個人身份信息泄露情況最嚴重,包括姓名、手機號、電子郵件、學歷、住址、身份證號碼等信息。對于軍人,由于職業的特殊性,身份信息一旦被別有用心之人竊取,損害的就不僅僅是個人利益,甚至危及國家和軍隊的安全。

在不少人看來,網絡安全法等一眾法律法規的正式實施,是一次法律法規建設的與時俱進,一定程度上為公民個人信息套上了一層保護衣。從以往案例看,直接販賣者當然是禍首,而正因為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才讓這些人愈發肆無忌憚,以致販賣個人信息的“黑手”久斬不斷。因此,如販賣50條公民個人信息可入罪等規定,可以說是從法律層面上向這些無良的販賣者亮出了利劍。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要知道,個人信息泄露之所以如此猖獗,直接販賣者只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而非全部。背后是一些應用軟件暗藏貓膩,一些機構“內鬼”興風作浪,還有一些互聯網公司安全意識不足,對個人信息管理缺乏有效監管手段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相關部門不能僅僅根據造成的損失后果來評估,還必須對潛在風險、直接間接的責任機構進行嚴格管控,從源頭上杜絕個人信息泄露的可能。當然,有法可依,只是第一步,能否落實到位、落實到人,還需要相關部門的聯動。

同時,我們也要清楚認識到,互聯網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面臨違法成本低與維權成本高的雙重困境,僅僅靠法律并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時代迅猛發展,隨著個人信息被暴露的環境和應用場景的增多,必然也在不斷制造新的安全漏洞,完全寄希望于通過法律來實現對個人信息的全天候、無死角保護,并不現實。只有通過技術手段設立屏障、加強行業自律,發揮多元規則的作用,個人信息安全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法立于上則俗成于下。”在個人信息保護上,有了法律法規,還需要每個公民都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并自覺參與到對販賣不良信息者的監管當中,從而形成全社會共同維護網絡安全的強大合力。唯有如此,才能織牢個人信息“安全網”,讓大家更好地享受到網絡發展帶來的紅利。

關鍵字:信息社會個人信息

本文摘自:解放軍報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托克托县| 行唐县| 景德镇市| 无为县| 江阴市| 长海县| 保定市| 旅游| 宜都市| 绥中县| 霍城县| 康乐县| 佛教| 博爱县| 伊宁市| 柳林县| 商水县| 平南县| 田林县| 防城港市| 通江县| 宣城市| 望江县| 长兴县| 和田市| 保靖县| 鹤岗市| 平利县| 荆门市| 博兴县| 旅游| 即墨市| 西和县| 常熟市| 荆州市| 桂林市| 武平县| 遵化市| 徐州市|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