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被帶進這個巨大引力場的當然不只是臨戰的考生和他們的家人。各種關于高考的新信息和曾經的高考記憶席卷了人們的視野。從1977年9月至今,每年六七月份的“前途大戰”,將大多數國人最難忘的記憶鎖定在40年內的某一個夏天。
與記憶相伴的,當然還有情懷。多少人在每年的高考季會回憶起自己“痛并快樂著”的青春節點。于是,昨天,“在線生成高考準考證”刷屏了。如今,“×××同學的準考證丟了”這類謠言,已經讓不少人免疫,不再出于熱心轉發。可是,通過一張在線生成的高考準考證再現N多年前那難忘的幾天,這種吸引,你抗拒得了嗎?
據媒體報道,這兩天朋友圈突然有很多人開始曬“高考準考證”,準考證上還有個人照片、姓名等信息。這些在線生成的“準考證”,右下方附帶了一個二維碼,掃描一下就可制作自己的“高考準考證”。但是,也許有人還不知道,刷屏的這個小游戲背后有一定的隱患。北京互聯網協會法律工作委員會委員朱巍指出,為了做得逼真,用戶必須把個人信息既包含照片,也包含自己的姓名等相關信息交給網絡服務提供者。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僅提供這種生成服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用了用戶的個人信息做了別的事情,或者打包賣給第三人,第三人通過電信詐騙或者發送廣告的方式來侵害用戶的個人隱私權或者生活安寧權,后果是非常嚴重的。朱巍提示,這類生成器可以精準獲得用戶的部分個人信息及照片,稍加技術處理,就可以“攻破”一些依賴人臉識別進行身份驗證的軟件。
曾幾何時,大家都在擔心自己的爸媽被網絡詐騙給蒙了。可現在,貪玩一個小游戲,個人信息就有可能被泄露出去。這種警惕,還真不是人人都有。就有網友直接表示:“一張照片、一個名字,又能泄露什么,隨便玩玩而已。”可是,如今大多數人的手機也是一個支付終端,萬一信息泄露,那危害的不僅是隱私權的問題,還有金融、資產的危險。有網友說得到位:“一切要求填寫實名等個人信息或拍照才能玩的程序都懷疑它是在耍流氓,泄露無小事,寧可不玩,不留隱患,總有人說太較真太小心,出問題時可沒后悔藥吃。”
依此類推,什么情人證書、兒童節證書、結婚證書,也都別再去在線生成。有些事情,心里有便是有,沒必要非在網上弄個虛擬證書找樂子。任何要求用戶上傳個人信息特別是照片的游戲,大家可都要提防,千萬別高考闖關了、大學畢業了,卻重犯貪玩壞事的老毛病。此外,不少媒體也揭露了一些利用各種“好處”、各種“好玩”來套取個人隱私的騙局。比如,性格測試,有可能是一種APP的營銷測試。而不少投票獲獎軟件要求先關注賬號、再綁定手機號,然后如實填寫家庭情況,這明擺著就是在套取家庭的真實信息。還有諸如“集贊換獎品”、“籌款治病”、“轉發免費送(免流量)”、“砍價鏈接”等,本質上和那些騙取老年人信息和錢財的詐騙手段沒什么不同,但手段更巧妙更隱蔽,有些還披著件時尚外衣,一不留神,您可能就真的被人“賣”啦。
從高考說到網絡騙局,這個過程可能有些令人感慨。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我們要學的新知識和新技能,真的很多很多。是不是能拿到高分,就看大家是不是學得精、用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