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6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檢察機關依法履行審查批捕、審查起訴、立案監督等檢察職能,旨在為各地檢察機關辦理相關案件,正確適用法律和司法解釋,規范統一司法,提供指引、參考。(5月17日《人民日報》)
當前,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深度應用,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與便利體驗,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利好與問題伴生,信息技術的發展運用更是一把雙刃劍,一旦信息安全的任何一道關口失守,導致信息泄露,就會產生一系列風險隱患和危害后果。
譬如,當下你只要通過了信息驗證,就可以暢游互聯網乃至線下世界,無論是注冊、下載還是購物、支付,以及交友聯誼,都能實現便捷的“一網通”、“自由行”,但是如果你的個人信息被不法之徒非法獲取之后再廣泛販賣,可能就不那么美好了。輕者會招來各種廣告推銷電話和騷擾信息,令你不勝其擾;重者還會被黑客和詐騙分子所冒用,進而招致意想不到的損失和危害。這時,原來暢快的“一網通”對你來說也許就變成了危機四伏的“一網害”。對此,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般的經歷和體會。去年以來備受社會關注的電信詐騙犯罪,信息泄露和販賣活動也就是其重要幫兇。
人們看到,近年來各種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大肆竊取販賣公民信息的違法犯罪多發高發,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日漸凸顯。在這種形勢下,要遏制此類犯罪的猖獗勢頭,亟需法律亮劍、刑罰出手,從各個環節斬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黑鏈。
然而,盡管各方對信息安全問題都日益重視,國家和公安機關打擊侵犯公民信息安全的犯罪行為的力度也越來越大,一批大要案接連告破,但是犯罪分子并未偃旗息鼓。這充分說明,各項打擊治理工作只能加強,不能放松,尤其是法治鋒刃必須磨得更快。
近日,繼兩高出臺《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之后,現在最高檢又發布了6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為各地檢察機關辦理相關案件提供指引、參照和規范。這都是為了確保法律法規的正確適用,推動法治工作的深入開展,促進法治效力的充分發揮,更表明了司法機關依法堅決打擊侵犯公民信息安全犯罪的決心在不斷增強、步伐在不斷加快,各環節的銜接配合也將更加嚴密。
可以預見,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進一步細化和司法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法治之劍將會更加鋒利,信息“竊賊”和“掮客”的活動空間將被不斷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