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互聯網協會公布了《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5》(下稱《報告》),據統計,近一年來因個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詐騙信息等原因,導致網民總體損失超800億元。
消息傳出后,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有聲音呼吁,隨著《報告》公布,中國網民的個人信息保護能否迎來“春天”,網友們何時才能不用再為個人信息泄露、“侵權易、維權難”而擔驚受怕?
網民信息泄露范圍廣泛
廣州市劉先生就接到過這樣的一通電話:“請問是劉先生嗎?我是廣州市地稅局的,現在有一筆稅款退還給您,請您輸入銀行賬號以方便接收。”劉先生稱,自己當時并沒有辦理稅款事務,怎么會有退稅,“肯定是騙人的”。
令劉先生納悶的是,自己的姓名、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一字不差,對方是怎么知道的呢?據有關媒體報道,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網民被泄露的個人信息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其中78.2%的網民個人身份信息被泄露過,包括姓名、學歷、家庭住址、身份證號及工作單位等。
針對詐騙與個人信息泄露之間的關系,記者通過問卷網發起一次網絡調查,截至25日22時,有超過1000名網友參與投票。根據投票結果顯示,近九成網友認為,遭遇詐騙與個人信息泄露有關。
“現在很多場合都要填寫個人的基本信息,真的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就被 賣 了。”劉先生說,就算不是獲得信息的公司出賣資料,也與其有莫大關系,“信息沒保管好,一些貪財的員工就將這些資料賣給騙子。”
記者調查發現,支持“遭遇詐騙未必與個人信息泄露有關”的網友僅有14%,剩下的86%均認為二者之間多少都有些關聯。
近四成網友認為難以預防
《報告》列舉了網友遇到的五種詐騙現象,其中最嚴重的是“冒充銀行、互聯網公司、電視臺等進行中獎詐騙的網站”,占比高達76.3%;其次是“冒充10086、95533等偽基站短信”和“冒充公安機關、衛生局、社保局等公眾機構進行電話詐騙”,占比也超過半數。
如果發生信息泄露,個人信息被騙子所掌握,“中招”的風險無疑將大大升高。記者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7%的網友遇到過多次掌握自己一定程度個人信息的詐騙騷擾,防不勝防;占比較多的是“偶爾遇到,覺得不可思議”,有42%;而表示幾乎沒有遇到的僅占21%。
有專業人士分析,目前個人信息泄露大多數因為缺乏保護意識所造成的。據了解,網友們在線上進行一些測試、注冊,很輕易就留下自己的“痕跡”;再者一些網絡運營機構對用戶信息的保護力度也相當不足,這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泄露的癥結所在。
那個人信息泄露能不能預防呢?有過半數的網友表示,個人信息泄露是可以預防的:其中有40%的網友認為有可能,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徹查流出源頭;而14%的網友則很有信心,只要在填寫資料時自己把好關,就一定可以預防個人信息泄露。
而39%的網友表示,要預防個人信息泄露是不可能的,“根本防不勝防,很難區分哪些風險大。”劉先生說;僅有7%網友表示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夠碰運氣了。
保護個人信息不被泄露,除了網友自身的警惕之外,還需要一些法律法規和相關部門的執法來為其護航。網友們都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個人信息能夠像鎖在保險庫里一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