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告》指出,網絡黑灰產已經形成了一個平臺化、專業化、精細化、相互獨立,緊密協作的產業鏈。當前網絡黑灰產鏈路四大類型,分別是技術類黑灰產、包括虛假賬號注冊等在內的源頭性黑灰產、用于進行非法交易交流的平臺類黑灰產,以及實施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的黑灰產。也因此,網絡黑灰產治理,需要政企研多方聯合,共筑安全“防火墻”。
網絡灰黑產危害是巨大的,據阿里安全歸零實驗室統計,2017年4月至12月共觀測到電信詐騙數十萬起,案發資損過億元,涉及受害人員數萬人,電信詐騙案件居高不下,規模化不斷升級。黑灰產團伙、黑數據平臺的存在是當前數據泄露的主要原因。而與之對應的是,網絡黑灰產正面臨取證困難、協同配合遇障礙、能力建設投入不足等治理困境。
對網絡灰黑產須依法共治。一則法規的完善是基礎。《網絡安全法》《公共互聯網網絡威脅與處置辦法》等,為打擊網絡犯罪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同時法規滯后也一定程度存在,比如,據報道,針對黑灰產業的量刑定罪,司法應對中存在一些難題,案件定性問題分歧比較大,法律適用亟待統一,難以進入立案偵查和量刑。所以,法律規定細致補位凸顯重要。
二則依法監管與打擊力度亟待強化。比如,上述《報告》就提出,政企研多方聯合,共筑安全“防火墻”,實現黑灰產“防堵梳”的綜合治理;應當加大對技術類黑灰產關注與跟進力度,加強對犯罪工具、程序的鑒定能力建設,統一鑒定技術標準;組建網絡犯罪防治聯盟,建立網絡違法犯罪信息通報機制等,這些建設性意見亟待付諸實施。
三則個人的防范也很重要。一方面個人應不斷提升互聯網媒介素養,增強個人隱私保護能力,比如,不輕信“中大獎”、“低價購物”等誘惑性信息,不打開可疑郵件和可疑網站,謹防個人私密信息在網絡世界處處留痕;另一方面應該增強法律意識,比如注意留存證據,一旦發現權益被侵害,及時借助法律進行維權等。
可以說,網絡黑灰產業已經成為整個互聯網行業的毒瘤之一。同時,一個不容爭議的事實是,網絡安全既涉及每一家企業自身的發展,也關系著全體公民的利益保障,更關乎著整個網絡安全生態環境。因此,面對黑灰產業不斷呈現出的新變化,亟待創新監管手段與打擊措施,合力消弭網絡灰黑產所帶來的危害,從而不斷優化網絡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