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良性發展:大數據驅動將成趨勢
★
大數據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遠不止如此,銀行、保險、基金、證券等領域均有廣泛的市場,一般有精準營銷和大數據風控兩個方面。業內人士建議,通過大數據挖掘金融價值,使數據資產成為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姜業慶
再復雜的其本質也簡單,金融大數據的運用與發展就是其一。
近來網貸平臺頻暴雷,根本原因除了外部監管趨嚴、市場利空、經營不善以外,不外乎資金錯配、假標盛行、借款人惡意欠債等,這些原因用簡單的辦法就可以得到解決:其中大多可以通過大數據征信來解決信息不對稱。而大數據征信是利用數據分析和模型進行風險評估,依據評估分數,預測還款人的還款能力、還款意愿以及欺詐風險。在金融風控領域,大數據指的是全量數據和用戶行為數據。大數據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遠不止如此,銀行、保險、基金、證券等領域均有廣泛的市場。
大數據在金融領域應用:精準營銷和大數據風控
據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介紹,大數據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一般有精準營銷和大數據風控兩個方面。
薛洪言表示,精準營銷是基于行為數據去預測用戶的偏好和興趣,繼而推薦合適的金融產品。對于大數據風控,其邏輯便在于“未來是過去的重復”,即用已經發生的行為模式和邏輯來預測未來。這意味著,隨著隨機事件的大量發生,是可以發現其內在規律的。而大數據里包含的海量數據,為我們發覺隱藏在隨機事件后面的規律提供了條件。而大數據風控的兩個應用,信用風險和欺詐風險,背后都是這個邏輯,通過分析歷史事件,找到內在規律,建成模型,然后用新的數據去驗證和進化這個模型。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執行總裁王叁壽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截至2017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53億。隨著我國加快IPv6、5G的商用部署,數據總量將呈現爆發式增長。從某種角度而言,數據詳實記錄了發展中的世界,而大數據使未來復現成為可能。大數據是無限循環、無限復制的綠色資源,應用次數越多,其價值越大,將會顛覆未來很多產業的競爭模式。對于當前而言,大數據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創新生產要素、是21世紀的“鉆石礦”;對于未來而言,大數據是“活化石”。
大數據應用水平正成金融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至于金融大數據的未來,有分析稱,數據驅動金融將是一種趨勢,誰掌握了大數據,金融營銷、金融風控就會勝出。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業務協調部丁華明認為,一個關鍵的因素是大數據應用水平正在成為金融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金融的核心是風控,風控以數據為導向。金融機構的風控水平直接影響壞賬率、營收和利潤。目前,金融機構正在加大在數據治理項目中的投入,結合大數據平臺建設項目,構建企業內統一的數據池,實現數據的“穿透式”管理。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治理是金融機構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題,有效的數據資產管控,可以使數據資產成為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普華永道的研究報告顯示,83%的中國金融機構希望投資大數據。金融行業對大數據的需求屬于業務驅動型。其迫切希望應用大數據技術使營銷更精準、風險識別更準確、經營決策更具針對性、產品更具吸引力,從而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利潤。隨著更多金融機構基于大數據獲得豐厚的回報,將進一步打消其顧慮,加速大數據的普及。
上述報告還稱,各級政府正推動金融行業數據整合、共享和開放。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到2018年,中央政府層面實現金稅、金關、金財、金審、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農、金水、金質等信息系統通過統一平臺進行數據共享和交換。國家還通過推動建設各類大數據服務交易平臺,為數據使用者提供更豐富的數據來源。數據越關聯越有價值、越開放越有價值。大數據的發展需要所有組織和個人的共同協作,將個人私有、企業自有、政府自有的數據進行整合,把私有大數據變為公共大數據。金融數據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大數據的應用為數據安全帶來新的風險。數據具有高價值、無限復制、可流動等特性,這些特性為數據安全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對金融機構來說,網絡惡意攻擊成倍增長,組織數據被竊的事件層出不窮。這對金融機構的數據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數據使得金融機構內海量的高價值數據得到集中,并使數據實現高速存取。但是,如果出現信息泄露,可能一次性泄露組織內近乎全部的數據資產。數據泄露后還可能急速擴散,甚至出現更加嚴重的數據篡改和智能欺詐的情況。
2018年是金融行業監管大年,“防風險”依然是行業發展主旋律。“近年來大數據風控越來越受重視,越被市場認可,我們越要做好風險防控工作,合規發展。”百融金服副總裁陳雷指出,不僅金融業務要合規經營,大數據風控行業也要合規發展。
以當下正經歷暴雷潮的網貸行業為例,陳雷認為,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原來只要“有膽量”就能發展起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需要擁抱科技的時代,要通過大數據挖掘金融價值。
★
大數據建設能否“提質增速”
★
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大數據產業基礎。中國要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發揮數據的最大作用,有效促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姜業慶
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變革日新月異,我國相繼印發《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和《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國內科研院所與地方企業相關研發應用蓬勃發展,國內互聯網企業巨頭抓住機遇,在大數據建設方面成為弄潮兒。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大數據建設能否借勢發力,提質增速?
就目前我國大數據的情況來看,盡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依然有些問題待解。
首先是認識問題。相當一部分機構和人員認為,發展大數據就是安裝服務器和攝像頭,一旦部門認為建好,就各自為政、萬事大吉。這其實是把大數據發展帶入了誤區。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執行總裁王叁壽告訴記者,其在參與超過60個地區(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級市)的數字經濟建設進程中發現,并不是所有城市在開展大數據產業建設時充分理解大數據。大數據產業分為六大板塊:數據源、大數據硬件支撐層、大數據技術層、大數據應用層、大數據衍生層、大數據資產運營。“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大數據產業基礎。理解了中國大數據產業的細分板塊,在發展數字經濟的道路上就不會走彎路。注重數據源開放融合、設置大數據硬件支撐、研發大數據場景、落地大數據應用、發展大數據衍生服務、路徑化大數據價值釋放,都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必要步驟。”
王叁壽稱,我們對于數據資產的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當前,我國數據建設與數據應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一方面,數據體系要素多、頭緒雜,數據量大而繁瑣,需要采集什么數據、數據采集了有什么價值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數據建設者。另一方面,在一些教學科研單位,建模與應用研究雖然緊跟世界前沿,但沒有大量真實、新鮮的數據做支撐,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數據建設的發展步伐。
著眼應用需求牽引,倒逼數據建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等企業的大數據建設之所以能夠不斷超前,主要是因為有具體應用需求的牽引,并能夠迅速轉化為成果效益。數據建設不是最終目的,對數據的高效合理利用,才是其最終歸宿。應以模擬仿真、方案推演、能力評估、需求預測等具體應用需求為牽引,建立相應的反饋與激勵機制,讓數據應用需求倒逼數據建設,數據建設與應用有機融合,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以金融行業為例,金融行業的數據資產管理仍存在數據質量不足、數據獲取方式單一、數據系統分散等一系列問題。首當其沖的是金融數據質量不足,主要體現為數據缺失、數據重復、數據錯誤、數據格式不統一等多個方面。與此同時,金融行業數據來源相對單一,對于外部數據的引入和應用仍需加強。另外,金融行業的數據標準化程度低,分散在多個數據系統中,現有的數據采集和應用分析能力難以滿足當前大規模的數據分析要求,數據應用需求的響應速度仍不足。
與此同時,行業標準和安全規范仍待完善。金融大數據缺乏統一的存儲管理標準和互通共享平臺,在個人隱私的保護上還未形成可信的安全機制。頂層設計和扶持政策還須強化。體現在金融機構間的數據壁壘較為明顯,各自為戰的問題突出,缺乏有效的整合協同。同時,行業應用缺乏整體性規劃,分散、臨時、應激等特點突出,信息價值開發仍有較大的潛力。數據共享也是個問題。大數據的應用,前提是要有大數據,而對很多金融機構而言,并沒有所謂的大數據,何談應用呢?
一般來講,盈利性質的商業公司和企業都不會輕易泄露自己的數據、建模方法和分析過程,這個無可厚非,但客觀上便產生了一種效果,幾大互聯網巨頭變成了數據黑洞,用戶的數據進得去、出不來,可以為企業自身而用,但不能為整個行業或社會而用。此外,散落在稅務、公積金、海關、工商等領域的數據梳理和整合,也是漫長的過程。而就政府數據而言,需要糾正的是,不是在所有部門平均用力、全面鋪開大數據應用就是最好的資源分配方式,也不要以為大數據高科技只適合于解決大問題。
王叁壽認為,應該用大數據解決小問題,實現一點一滴的應用,逐漸才能形成波濤之勢。通過充分挖掘數據價值、精準落地大數據應用,使政府數據價值最大化,使大數據應用持續發揮服務政府監管、服務經濟轉型、服務民生福祉的作用。在一個領域縱深潛下去。以九次方大數據研發的氣象大數據為例,挖掘出除天氣預報服務之外的另外三種價值:可用于指導農業生產,農民不再看天吃飯;可用于指導金融行業,全球很多炒農業期貨的公司,都會購買氣象數據;星云數據甚至會協助保險業產生價值預測和判斷——從氣象大數據入手,推動了農業、金融業、保險業等多行業實現預警、預測、智能分析、輔助決策。
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姜勝耀日前指出,中國要建立政府治理科學決策體系,使得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的大數據得到深度融合,并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發揮數據的最大作用,有效促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目前,中國還不是數據強國,如何運用數據資源助力政府科學決策、助力經濟持續發展、助力社會全面進步,是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
大數據產業, 我們該做哪些準備
——訪九次方大數據創始人王叁壽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姜業慶
大數據產業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目前中國處在新舊動能轉換時代,如何用好大數據,加速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模式的發展,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形成發展新動能,對形成中國經濟增長具有戰略意義。用好大數據可助推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采訪了九次方大數據創始人、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執行總裁王叁壽。
王叁壽認為,大數據產業對中國具有特殊意義,成為新常態下發展中國經濟的新動能、引領國家創新戰略的力量。中國已做好迎接大數據產業大變革的準備,并將持續加強數據開放與互聯互通,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以數字化驅動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創造新的可能,讓世界認識一個全新的數字中國。
推動數據融合共享實現技術及制度創新
大數據產業時代,大數據成為關鍵要素。解決數據流通與共享問題,是促進大數據產業有效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交通、住房、教育、醫療、家政、金融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業領域,因數據互聯互通為大數據產業注入動能,釋放出新的“數字紅利”。
王叁壽表示,數據只有在流通、共享、應用中才能創造價值,實現質量、效率、動力變革。政府對大數據的支持程度和開放力度,決定了數字經濟能走多遠,政府需要考慮如何通過合適的方法把它共享出來。例如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和基礎數據資源跨部門、跨區域共享。
在他看來,實體經濟是大數據產業發展滲透的重要領域,要以大數據產業引領帶動實體經濟的創新,為傳統產業注入新活力。以數字為杠桿,我國經濟正進行深層次的變革。一方面,大數據產業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各行各業都在通過數字化構建更敏捷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在數字化過程中,孕育了更多新的產業和企業,推動中國經濟向大數據產業發展。
為大力推動實體經濟和大數據產業融合發展,中國將提升網絡和信息技術支撐能力,堅持數據驅動和創新驅動并舉,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聚焦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實體經濟和大數據產業融合發展。
隨著大數據成為撬動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支點”,新技術支撐的新業態、新模式正在中國各個領域蓬勃興起。大數據引發的創新及其服務生態的不斷演進,恰好能與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契合、與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深化改革契合。王叁壽指出,中國進入創新突破期的關鍵時點,瞄準全球數字產業的最新趨勢和技術前沿,將實現大數據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及制度創新。
推動政府數據向數據價值轉化
中國大數據應用市場現階段依然以政府大數據應用為主,應驅動政府數據價值融合于時代發展,實現政府數據向數據價值轉化。
《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顯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達到3%,其中,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多,約占1/3。實際上,中國數字化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是中國擁有海量的數據,而在這其中,政府數據資源占“大頭”。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政府數據資源儲量極為豐富,廣泛存儲于各地、各級政府機關院所等不同單位、不同部門、不同系統甚至不同網絡環境中,數據種類繁多、數據質量較高,其潛在價值可觀。據有關數據推算,我國政府部門數據開放的潛在價值可達10萬億至15萬億元。
王叁壽指出,政府作為大數據建設和應用的主導力量,不僅掌握著有價值的數據,而且能最大限度調動社會資源,能整合推動大數據發展的各方力量,應用大數據將決定著能否發揮大數據潛在的戰略價值,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助力新時代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基于對大數據行業及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審視與思考,王叁壽提出,中國大數據應用市場現階段依然以政府大數據應用為主。
當前,政府數據資源正走向“集約整合、全面互聯、開放共享、協同共治”的新階段。政府大數據應用可以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助力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交通、扶貧等廣大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完善基于大數據核心技術、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政府數據資源和社會數據資源規劃、網絡空間治理等方面的數據安全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科學規范,維護群眾利益、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