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醫學和文學都是人學,都是研究人、解決人的問題的學問。它們的交匯點就在“愛心”。文學通過抨擊黑暗,歌頌光明使人間有愛;醫學則要大醫精誠,仁心仁術。這兩種學問都是要把無序的對象調整為有序的,理念是相同的。
人的愛心從哪里來?有先天的,有后天的。天生的就是人性,但同一個家庭里、同一個父母、同一個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兄弟姐妹,也會有所不同。
愛心的基礎是全民的,是恒定的,是全方位的。愛心教育不僅是對醫生,是人就要有愛心。愛心不是處事態度和技巧的教育,也是教你做人的本色和境界。
有一個農村的青年考取了大學,拿著入學通知書去報道,在路上,他滿頭大汗,身體不適。正好前面有一個農家的小戶,他敲了門說:“我走的口渴了給我一杯水吧。”家中的一位姑娘就給他拿了牛奶和面包。吃過后,學生再次上路。
若干年以后,這位姑娘發現自己得了乳腺癌,幸運的是,她的手術很順利,康復也很順利,馬上就出院了。但是她非常擔心自己付不起這個錢。令她驚訝的是,當年她救的那位學生已經為她交了所有費用。
這就是人心的大愛。西方很多的文學作品,講的都是家常事,最后突然爆發了人性,突然起到了共鳴。近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民間真人真事的報道,如“美麗教師、美麗員工、美麗司機”等,都是通過一個人、一件事情打動了你的心靈。
講這么多好像都是題外話,實際上都是講給醫生聽的。醫生要在一般的愛的基礎上,才能談上對人的愛。
醫生的愛心養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基礎教育階段、大學教育階段和醫療實踐階段。
基礎教育是全世界各國的教育基本,是學習愛心和功德的階段。要學會愛同學,愛公共道德,從切身中看到新社會和舊社會的差別。中學是最根本的,雖然我到大學還在不斷的改造自己,但到后來發現,還是中學學的倫理道德影響最深。
大學階段主要是人格和智慧獨立培養的關鍵時期,對醫生也是如此。要講真話,求真理,因為知識可以產生智慧,付出行動,產生力量。
在醫療實踐階段,醫生通過實踐,每時每刻都在考驗自己的職業道德。
此外,醫學界要克服“三化”:從醫目的的職業化,醫學分工碎片化,醫療服務商品化。
中國要克服教條的、僵化的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不要教條,現在很多人以愛國的名義在做著禍國的事。我們要提倡傳承人類一切優秀文學,走人間正道。
22人喜歡0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