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循證醫學到轉化醫學,剛進入后者,現在又講精準醫學。我剛剛知道精準醫學英文的時候,他們告訴我,現在又講智慧醫療了。我不知道下面還有什么名詞出來。”
盡管“互聯網+醫療”風頭正勁,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近日的“吐槽”卻也揭示了其所面臨的困境——什么樣的“互聯網+醫療”是能創造真正價值,并為普通人所認識、使用的?而參與“互聯網+醫療”風潮的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醫生、研究人員如何理解分辨“大數據”、“互聯網+”、“健康云”?
11月17日,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智慧醫療·助力全民健康”分論壇在烏鎮啟幕。出席者有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等。
討論者不同的身份、角色,決定了這場討論是一次“拼圖”。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是“拼圖”,卻也有人開始辨析,并試圖厘清互聯網與醫療的邊界。
互聯網何為?
“互聯網+醫療”在政府語境下,是龐大的信息化建設工程。
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17日介紹,今年12月底前,中國將實現臨床診療數據規范化管理的“四統一”:統一病案首頁書寫規范、統一疾病分類編碼、統一手術操作編碼、統一醫學名詞術語。
這些重要基礎性工作的完成,意味著中國已初步建立適合國情、對接國際的醫學信息標準體系。“這對推動醫療信息在全行業互聯互通、無障礙應用有重大深遠的意義”,李斌說。
除了必由政府牽頭完成的信息化工程基礎建設工作,遠程醫療、互聯網健康咨詢、網上預約分診、診療結果查詢、隨訪跟蹤、藥品配送、健康教育等應用,都被國家衛計委視作“互聯網+醫療”滿足健康服務需求的案例。這也正是互聯網公司大展拳腳之地。
從李彥宏對“互聯網+醫療”的四層分類來看,互聯網公司對政府注意到和尚未注意到的可能性,都有其設想。
以“網上預約分診”為例,作為“互聯網+醫療”的第一層,李彥宏將之概括為“醫療的O2O”,也即“將患者從線上分發引導到線下的合適診療場所”。也就是說,網絡并不僅為患者提供排隊的虛擬空間,還要對排隊的患者起到“分發”、“引導”的作用。
再比如李斌提到的“互聯網健康咨詢”,李彥宏為咨詢加上了“智能”的限定詞,也就是由電腦輔助醫生做出相應判斷的“智能問診服務”。
此外,李彥宏還補充了人工智能分析基因和精準醫療數據,用以突破常見病;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模擬藥品研發、預測藥品效果,以推進制藥變革。
可以借助的大數據從哪里來?
數據融合的背后是產生大數據的機構之間的聯系和協同。“大數據要落在真正的產業里,要靠人來完成,而不是在‘云’里”,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近日公開表示。
致力于精準醫療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表示,精準醫療是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源泉,可以為健康醫療領域提供了大量高質量、結構化的數據。
邊界何在?
與醫療行業相比,急速變化是互聯網的特性。二者相融的前提是邊界的確立。
“互聯網要成為重構醫療,推動醫療變革的工具和平臺,成為為醫療創造價值的手段。創造更多醫療資源、建立更多溝通、讓民眾成為醫療的參與者。”在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看來,互聯網與醫療的關系似乎更像是前者環繞后者,而絕非是前者取代后者。
在劉積仁看來,互聯網醫療必須創造醫療系統價值。這就要求其發展圍繞成本、公平、可及性和質量展開。更通俗地說,就是劉積仁強調的“不能因智能而代替醫生,不能因便捷而無視法規,不能因效率而舍棄安全,不能因技術而背離人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認為,“互聯網+”概念與醫療的融合,最關鍵的是要建立符合醫學規律和社會規律的運行機制,與現實醫療工作緊密銜接,研究符合醫療質量標準的技術方式、管理規范、行業標準。
以慢性肺病患者的智能裝備使用為例,王辰認為,這種設備的使用背后需要一套上下聯動的專科協同體系。
在王辰的設想中,使用智能設備在家庭、社區動態監測呼吸功能,一旦出現急性發作,要能夠獲得實時的危機預警,通知家庭醫師實時采取干預措施。若是出現急癥,可以轉到就近的二級醫院接受治療。出現危急重癥情況,可以通過遠程醫療平臺得到高級專家的實時指導。疑難復雜的病例還可以轉診到大醫院接受診治,度過危急時期后可以轉診回到當地接受康復治療。
“互聯網進入醫療不僅僅要認識到互聯網醫療也是醫療,還要認識到醫療領域中沒有快錢,社會性和忍耐性都很重要。”劉積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