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較喜歡去創新,當院長對我來說沒有新鮮感了。”當被問到關于未來時,石應康毫不猶豫地回答,而且已經有了龐大的規劃。 石應康執掌華西醫院20年,成為中國公立醫院任期最長的院長。他將深居西部的華西建設成為中國科研學術能力最強、單點規模世界最大的醫院。就是這樣的石應康,他說自己下一步要做醫院管理的咨詢服務、做智慧醫療,甚至做醫藥產業。
作為業內知名的醫院管理革新者,石應康同樣是醫改的親身經歷者。在他看來,進入深水區的醫改要想有實質性的推進,需要從經濟基礎進行著手突破,并以系統性的改革作為配套措施。唯有如此,才有望改善醫療資源配置不公平的現狀。
目前醫療行業迎來了從未有過的社會資本投資熱潮,而且包括基因測序、細胞免疫在內的眾多醫療新技術,也使得醫療效果不斷得到提高、醫療服務市場形勢不斷變好。對于已經65歲的石應康而言,已然有了可堪告慰的光輝歲月,而前路仍然令他心潮澎湃。
我在華西醫院20年 石應康將在華西改革的成功因素歸結為:創新、勇氣和傾聽。
《21世紀》:在華西醫院20年,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石應康:西部的先天劣勢是資源貧乏、醫療保障水平落后,在如此現狀下,應該說20年來華西的最大成就,就是為包括云貴川在內的西部地區兩億多人民,提供了短距離內可享受到的全國一流的醫療服務水平和醫療技術。
我做了20年的華西院長,一路下來有三點感受。第一點也是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國的醫務人員是全世界最好的,他們一直在努力以最少的資源將效用最大化。
第二是不能將內外環境所造成的各種問題與困難,都推給醫務人員群體,否則他們一定會很壓抑,無法發揮出自我力量與創造性。做醫院管理不等于單純命令式的行政管理,要盡可能了解員工感受,如果醫務人員工作時心情不舒暢、勞動價值得不到認可,就不可能為病人服務好。
第三個體會是,當你真正地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實事求是地做好團隊的管理工作與方向引領,你一定會得到他們的支持,團隊會產生無窮的創造力。華西的學科水平能從20年前60余位上升到今天科研學術能力居全國第一位,就是員工所創造出的無窮價值。
《21世紀》:為什么您的很多超前的改革舉措能夠在華西取得成功?
石應康:有幾點因素:一是創新意識,既然要改革就不能想著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或者只想著對自己的位置和官帽負責,一定要有創新。二是創新和改革一定會有風險,因此還要有勇氣有擔當。三是要學會傾聽,既要為病人服務,也要為員工服務。只有了解醫務人員是怎么想的,才會知道如何將他們的正能量發揮出來。
《21世紀》:華西醫院內部管理方式的改變能類比長庚嗎?
石應康:其實我們有很多是跟長庚學到,比如經營運行、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我是2004年把長庚的有關人士請到華西待了一年,花了300萬,培養了30個??平洜I助理。其實更重要的是學理念,也學了很多方法和工具。
《21世紀》:您在華西醫院時,有沒有考慮過建立一個類似美國PHS聯盟的公立醫院集團? 石應康:要建立這種公立醫院集團關鍵涉及支付政策問題。比如規定怎樣的病在基層醫院就診,全額報銷;怎樣的病在二級醫院就診,全額報銷。如果應該在二級醫院就診,病人非要去三級醫院看,那么就自費。所以想做這種嘗試,除了醫療機構的努力之外,還需要政府承擔責任,在支付方式等制度改革方面做好功課。
什么是醫改的治本之策?
從全國范圍看,醫療資源的配置仍然是不公平的。
《21世紀》:作為任期最長的公立醫院院長,您如何看待醫改?
石應康:醫改從2009至今,已經五年有余,我認為其最大成功在于醫保體系的建設。但是在實現了全民參保之后,怎么進一步做好服務,實際上還存在許多問題,所以大家說公立醫院改革是深水區。其實客觀講,公立醫院改革的深水區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社會工程。之所以難以推進,我個人認為可能關鍵不是在于改醫院、改醫務人員,而是在于改政府。 具體就是說政府應該出臺一個好的政策去引導醫改。而這個政策的制定,首先要找到目前在政策導向上的不足,承認存在的問題然后去改變它。而政策的制定需要多部門合作,涉及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人保部、民政部、衛計委等等,因此這個改變是一個系統工程的改革。
《21世紀》:可是2009年出臺的新醫改方案,從內容上看可以說已經涉及方方面面,您對這個方案怎么看?
石應康: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這些改革都做得不錯,但是都是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沒有涉及經濟基礎。 首先要正視現實?,F實就是從全國范圍看,醫療資源的配置仍然是不公平的。通過五年醫改,這種不公平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舊差距巨大。在貧困地區,收入不高的普通百姓得了重病,而本地醫療資源不足、治療水平低下,他就必須千里迢迢來京求醫。許多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也是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 所以我認為中央財政應該多做醫療方面的投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軟件方面的投入建設。我們現在并不缺房子和設備,這些硬件建設通過引入民營資本都可以做到,國家層面的資源投入主要應該要用于人才培養等軟件方面。
《21世紀》:現在人才問題已經成為醫療行業,尤其是社會資本辦醫的巨大癥結。 石應康:對,社會資本可以解決土地、建筑、設備等硬件問題,但是無法解決人才問題。要辦一個醫院需要四個要素:技術團隊、管理團隊、資本投入以及政府關系。但是卻難以找到足夠的合格的醫務人員。
原因何在?因為醫學不同于其它專業,一名醫學畢業生不一定是一名合格的醫務人員,合格醫務人員的培養除了學校教育之外,還需要好的住院醫師培養體系。而這個環節正是為整個社會做健康儲備的重要環節,政府一定要重視投入,否則只有好的醫院有能力為自己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整個行業依然是人才匱乏。
《21世紀》:目前從醫改的角度,政策也在限制公立醫院的擴展。這個您怎么看?
石應康:的確,有的地方確實有很多公立醫院了,但是服務不均衡。大家只信任公立醫院,就都涌向同一個醫院,造成大醫院看病難的現象比較突出。這個是醫院管理的問題。應該把醫院分層次,簡單的病在社區,復雜的病到大醫院。
《21世紀》:在您看來,中國醫改的治本之策應該是什么?
石應康:最大的治本是整個醫療服務經濟運行的基礎和規則應該重建。我們現在醫療衛生服務的經濟運行規則是1950年代建立的。那時候人不值錢,所以制定出來的所有物化成本,如藥品、設備、檢查這些成本都很高,但是沒有考慮人的成本。在這種不好的經濟運行制度下,根源不改,你去貼膏藥、涂紅藥水都沒有很大作用。
比如如何降低藥品檢查費用,體現醫務人員的價值,我舉個例子。我覺得應該把質量最好的醫院的費用作為標準,如果治療質量能達到這個標準,但同時費用能夠節約,那么節約的費用獎勵給醫院,能夠變成醫務人員勞動的報酬,藥品、檢查費用一下子就下來了。這是我說的改革在于要從經濟基礎改起。
智慧醫療前景廣闊 “我更想做的是醫藥產業,把醫生、研究者、企業、政府、資本聯系起來。”
《21世紀》:您將來的打算是什么?有舉辦醫院或者收購醫院的計劃?
石應康:我比較喜歡去創新,當院長對我來說沒有新鮮感了。我愿意去做咨詢指導,而不愿意去具體管一家醫院。另外我更想做的是醫藥產業,把醫生、研究者、企業、政府、資本聯系起來,比如說為創新藥做第三方服務機構,還有就是醫院管理的咨詢服務機構、智慧醫療。而且我已經開始起步了。
中國現在很多醫療費都花在外國藥、外國設備上,幫外國人打工,中國一定要有本土的創新藥。我們已經開始了研發,也找到投資,是能夠賣到美國去,賺美國人的錢的。
另外管理咨詢方面,2006年,華西醫學院和商學院合作做了一個醫院管理研究所,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研究所培養MBA,也做中層干部和骨干培訓,還做一些崗位的培訓班,比如??平洜I助理培訓班、財務人員培訓班、后勤人員培訓班。將來有可能變成醫院管理公司。
《21世紀》:智慧醫療您關注的是哪個方面?
石應康:我覺得未來在醫改中,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從工具和技術來講,肯定會帶來很大的變化。我做的不是可穿戴設備這樣的純技術類的,而是怎樣把資源整合起來,放在互聯網平臺上。現在做的是O2O,線上線下結合起來。
我覺得更需要的是對應老百姓的,包括健康人、亞健康的人和病人,尤其是慢性病的病人?,F在的治療方式都是以醫生為主的,能不能改變?我覺得可以。另外??漆t生是一部分,被忽略的群體是全科大夫,收入也不高,職稱也提不上。還有中國很多企業,只做產品,只去和人家比較尖端的技術,沒辦法把產品變成服務。智慧醫療里面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