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智能手機換機潮”的快速爆發讓行業看到了移動互聯網可觀的市場潛力,并不斷為其尋找新的應用場景。而或許是受到《復仇者聯盟》和《鋼鐵俠》熱映的影響,絕大多數創業者將“家庭場景”看做那個繼“移動通訊”之后人們苦尋的新場景,而“語音”則可能是即“按鍵”和“手勢”后更高效的交互方式。
于是那一年智能家居不僅從概念成型為了產業,成功將“語音控制”的使用體驗做到驚艷的亞馬遜Echo在2014年11月發布第一代產品后,也順利成為智能家居行業的標桿,與鋼鐵俠的“Jarvis”共同高頻出現在行業的PR稿中。
有這樣“公共對標產品”的地位在前,如今消費者對于“智能音響”核心場景的疏離只能充分說明一個問題:消費者對于智能家居目前所呈現的使用體驗是失望的——或者說創業者原本為消費者設計的那些“黑科技”,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適用欲望,像極了傳說中的“偽需求”。
然而智能家居需求的“偽”也確實僅僅是“看起來像”。在亞馬遜Echo們誕生之后的4年時間里,智能家居的市場不僅真實存在,其市場也正逐年增長:
據克而瑞咨詢今年6月發布《2018年智能家居行業現狀及預測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消費者市場對“智能家居”概念的認知率已經達到了85%,到2020年國內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到2020年可達1.12萬億元。
所以歸根結底,我們可以將智能家居目前所遇到的困局提煉成兩個具體的問題:
1、是什么阻礙了智能家居兌現龐大的市場潛力?
2、智能家居能夠通過內部生態來解決這個阻礙嗎?
智能家居的自帶痛點:主動思考和被動服務
不同于那些將消費者從0到1式地帶入新場景的行業,由于背靠移動互聯網和家居這兩個成熟的領域,市場對于智能家居行業的訴求其實一直很清晰:
一個是寄希望于智能設備的高效計算能力以及存儲能力,代替人們完成傳統使用場景中那些低效、繁瑣且價值很低的操作環節,以稍微解放一下自己的“生產力”或“注意力”;另一個則是寄希望于移動互聯網和操作系統,賦予家居設備更多的“新鮮感”,使整個操作流程變得更加有趣。
在目前的市場上,這兩種訴求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例如幫自動拉關的智能窗簾,已經在智慧酒店和智能辦公場景下得到廣泛應用,幫人們省去了“觀察關照條件”、“查看所處時間(定位目前的生活場景)”以及“伸手推拉”等瑣碎環節。
然而“適應消費者需求”這個市場規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形成了智能家居行業完成市場普及過程中的兩個最大痛點:主動感知、被動服務。
-“主動感知”來自于人們想通過“智能家居”來代替完成的瑣碎行為,本質上是人們不愿意分配精力、時間和經濟成本去解決的事情,多發生于無意識階段的行為,因此很少通過文字或者數據進行具象化呈現。
而更大的難度在于,“家庭場景”本質上是由家庭成員所決定的“個性化場景”,受到地域、教育水平、收入情況、人員構成、年齡結構等很多因素的影響,這讓智能家居所面對的市場,幾乎不存在行業規模化發展所需的“完整且有代表性的應用場景。
-“被動感知”來自于家居在傳統生活場景中的“服務者”定位,當智能家居受限于開發難度和有限的投入成本,很難在短時期內通過使用體驗的提升,脫離傳統生活場景對“家居”的設定,那么智能家居所應用到的創新或幾乎本質上都需要等待用戶去觸發某個使用場景后,才有可能被使用到。這讓市場目前對于智能家居表現出來的高認知度,更多是只停留在“名稱”層面的無效認知,消費者總體對技術應用層面的認知程度低、接觸頻次少。
這兩個痛點在增加產品研發周期和生產成本的同時,讓創業團隊為主體的智能家居行業很難在正式上市后執行“更適合大眾推廣”的性價比定價策略——而即便作為成熟企業所啟動的子業務線,在目睹小米打開智能手機市場所進行的天價投入后,也很難為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來當“出頭鳥”。
而此時面對較高準入門檻的消費者,在缺乏絕對消費驅動力的情況下,很難有渠道去了解家居智能化其本身帶來的真正價值,更難以為“自身所不了解的商品”進行溢價買單,最終導致整個行業越發展、生態越分離。
該從何處入手:最終進化智能終端
其實從消費者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智能家居所面臨的最大競品并非來自內部生態的某款產品,而是智能手機:
1、手機作為絕大多數人唯一能夠接觸到移動互聯網入口產品,是大多數人使用習慣、學習能力和交互語境得以形成的基礎,例如人們已經習慣于豎屏瀏覽內容、通過手勢完成控制;
2、手機作為目前最穩定接入互聯網的移動設備,是大多數創業者當做產品落地的平臺,例如如今產品團隊往往按照“移動端(安卓/iOS)—平板端(HD高清版)—PC端”的次序進行開發。
3、綜合第一點和第二點,即使從2014年“智能手機潮”算起,絕大部分的智能手機生態都擁有4年以上的成長經歷,足夠形成“洞察問題-解決問題”的完整閉環;
4、再綜合前三點的推論,智能手機已經成為通過承載發出指令、信息承載、實現交互等功能,高效地聚合了一個獨立場景形成所需的全部因素。
所以如今人們在面對越來越多的“智能家居”發布時,總會高頻地使用兩個評語:“是不是想多了”、“為什么不用手機來解決”。
這不僅是行外人的刻板印象,智能家居圈內人也有同樣的感受。青島海爾生態圈的創新業務總經理廖信就曾表達過這樣的看法:“目前,許多看見的解決方案對用戶而言是錦上添花,有了可以,去掉也不可惜。好的智能產品應該是雪中送炭。”
當然選擇這樣的策略業無可厚非,畢竟智能家居仍然處于“技術推廣”的概念性階段,此時想要在資金有限、市場有限、競爭過熱的情況下獲得喘息的機會,理論上必然要通過開拓新場景來形成差異化——或者緊抱“傳統家居”和“移動互聯網”兩個原生行業的大腿,從“做蛋糕的人”變成“分蛋糕的人”。
但無論如何,這樣的趨勢只能讓智能家居成為手機的依附品,最終被局限于所謂的“物聯網”范疇。而智能家居想要吸引用戶更多的使用時長,成為能夠支撐起獨立場景的基礎,最好的成長路徑就是向智能終端轉型。
而按照智能終端“高頻、核心、開放性”的要求,并不是每一個家居都適合“智能化”了。比如廚房作為一個以冰箱和鍋灶為核心的場景,如果向智能終端進化,將一口鍋、一個碗進行智能化顯然不具備太大的意義。因為不僅用戶對于這種小物件智能化的感知不夠明顯,廠商們還需要投入同樣龐大的研發費用,顯然對于用戶和廠商們來說,這怎么算都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
所以智能終端化是入口,而廚房的冰箱、客廳的電視、衛生間的洗衣機等場景核心產品才有可能是智能家居最該發力的地方。
以冰箱為例
如上所述,作為廚房場景的核心產品,冰箱是目前被智能化最多的家居產品之一,入局玩家不僅限于創業團隊,不少傳統家電企業也以成立新研發部分或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的方式,為智能冰箱添加智能元素。
而具體到智能化體現的維度,目前我們我們在市場面常見的主要有三種,分別是:
1、可視化參數,例如冰箱各儲藏室溫度、食物儲藏時間、食物保鮮時間等等;
2、遠程遙控,例如遠程完成某個食材的解凍、遠程調整各儲藏室溫度等等;
3、語音助手,例如通過語音對冰箱的基礎功能進行控制;
不難發現,這些被智能化的維度無一例外是對“傳統冰箱”的原有功能進行改造而非創新,也基本通過“手機App下達指令+冰箱反饋指令”的組合方式來實現,不具備任何獨立智能操作的基礎。
當然這一方面減輕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支付的學習負擔,但這樣的智能化依舊圍繞著“傳統廚房場景中”“食品儲藏服務者”的職能來設計,沒有擺脫“主動思考和被動服務”的困境,會直接導致消費者將有限的創新當做“無用的錦上添花”而不是“可以為其付出成本的技術賣點”。
所以冰箱要想實現智能終端化,首先就需要完成原本場景的終端化,其次就是成為廚房場景中的指令發出者或全程參與者。因此,冰箱在兼備冰箱基礎功能的同時,就必須還有能控制智能化系統的操作平臺。
以云米智能冰箱為例,通過為冰箱添置一個大屏觸控平板電腦來解決。一臺冰箱在實現了儲藏、保鮮等基礎功能后,用戶可以通過云米冰箱自帶的大屏幕看電視、看電影、聽音樂,充分的將烹飪場景和娛樂場景契合;在線搜索食譜、學做菜、在線下單買菜等功能就是考慮了用戶的需求,細化了用戶在場景中的行為;此外,接聽電話功能更是將廚房和社交場景聯系了起來,充分考慮了用戶的社交需求。
在這種智能生態環境之下,冰箱這一具象化的產品不再只是一個家用電器,更是整個智能系統的控制中心、娛樂中心、家庭購物中心。
同時,冰箱作為一個家庭里唯一一個只要不停電,24小時都處于通電狀態的家庭常用設備,將其智能化既不需要增加多余的設備,也不需要耗費多余的電費。所以無論是從成交價格來說,還是從家庭生活成本來看,智能化從冰箱這一常規家用電器入手,顯然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
此外冰箱作為廚房里的大件高端耐用品,體積最大、個子最大,將冰箱智能化,不僅能實現最多的日常交互,也能盡可能的節省房屋空間。所以冰箱作為廚房互聯場景中心,其智能化將會成為跨時代新的應用。
或許正是因為云米在智能家居中有著這樣的創新,云米被收錄進了福布斯“2018非上市公司潛力企業榜”??梢?,這種充滿設計感的終端智能化受到了外界的認可。而這種設計也會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演進逐漸形成為一種趨勢。
總結
事實上,真正的智能化并不需要種種看起來很花哨的功能,而是真正具備的易用性的產品。
因為這樣的產品不僅可以實現各種場景的交互,也能兼顧各種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的終端用戶。也就只有廠商們真正生產出了能符合絕大多數人使用場景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才有可能占據更多的市場占有率。
而對于用戶來說,易用性更強的智能家居的出現,無疑是這個眾人焦慮的時代一個里程碑式的發明,因為智能家居在生活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用戶的生活品質,顯然也給了用戶創造了更多閑暇時間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