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就是 Alexa。
亞馬遜Alexa 在最近一年的時間才站到臺前。相比起那些說過自己是智能家居入口的硬件廠商來說,Alexa 的出現更像是一種越級打擊。
Alexa 現在有多成功?你只是看看今年的 CES 2017 就能感受的到。越來越多的大小硬件公司和 Alexa 合作,推出帶有語音交互的硬件產品,他們包括但不限于華為的手機、聯想的音箱、福特的汽車甚至 LG 的冰箱等等,越來越多的三方硬件綁定上了 Alexa 的服務,Alexa 的輻射版圖突破了固有的硬件邊界……甚至有論調說“亞馬遜沒有參展但已經統治了江湖”。
在這個領域,蘋果、Google 都已經落后,亞馬遜 Alexa 變成了讓我們一窺家居未來的先行者。
一些三方數據顯示,亞馬遜 Echo 已售賣出了超過 500 萬臺,雖然數據還不能和移動時代的手機相提并論,但單獨的智能音箱可能已經不是亞馬遜的初衷。亞馬遜想做的事情未必小,恐怕是更大——搭建第三代通用“計算”平臺,而圍繞在 Alexa 周圍 App 矩陣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特定功能,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生態。
我幫你回憶下過去兩三年時間,智能家居行業更像是在經歷斷崖式的發展。過去三年里,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廠商這樣說過——作為流量的入口,xxx 硬件可以承載巨大的流量,它必將成為智能家庭的中心。兩三年后智能家居行業沒有什么大的起色,大家大都是往傳統電器上加了一個 WiFi 控制而已。
但反觀過去幾年時間,這個事情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從移動互聯網開始,那些我們認為的“路由器就是智能家具的核心”、“電視盒子是智能家居的核心”甚至手機、空調、智能電飯煲、電冰箱上所做的那些嘗試,我們讀過的那些 PPT 都沒有驗證成功究竟什么才可以真正成為智能家居的中樞。
亞馬遜 Alexa 有意義的地方在于——它不僅是一個可以打通各項家居產品的硬件產品,它也證明了一項交互技術顛覆了所有已存在的智能硬件。我們曾在智能硬件上所做的那些嘗試、想法都沒有成為下一代智能中樞的核心,而語音交互作為一個平臺技術也已經跳出了原有硬件廠商所想象的那個層級。
那么亞馬遜 Alexa 的入口是如何形成的?
亞馬遜在“一鍵購買”上做了諸多嘗試,或許最早的亞馬遜 Echo 也是被設計成這樣的產品。2014 年推出亞馬遜 Echo 的時候,它看起來就只是一個音箱,內置了幾個語音命令而已。
隨著人們越來越喜歡問 Alexa 幾個問題,Alexa 多了越來越多的需求——幫用戶查詢一下天氣,與其他的智能硬件做一些交互,現在甚至它可以跟一些 O2O 服務進行對接。總之人們越來越習慣和一個產品對話就給這個產品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服務機會,甚至你現在可以讓 Alexa 給你在亞馬遜上訂購一雙鞋,它很快就會到達你的手中。
亞馬遜 Alexa 的生態并不是刻意搭建,而是在一種更方便解決了場景需求、更開放的環境下的自由迭代,這就好像蘋果的 App Store,它并不刻意,但又肆意生長。
Alexa 的背后是語音識別技術,這和市場上火熱的 AI 概念還能貼到一起——比如如果它要聽懂你想說的話,就需要 Alexa 夠智能,包括它至少需要聽懂人的意思,給人想要的內容,或是直接跟人進行對話。
提到這種類似的語音識別助手,估計你首先想到的就是蘋果 Siri、Google Assistant、微軟Cortana 等,但亞馬遜的語音識別技術在 2011 年就已經啟航:
其先是收購語音識別公司 Yap,Yap 主要提供語音轉換文本的服務。
2012 年,亞馬遜又收購了語音技術公司 Evi,繼續加強語音識別在商品搜索方面的應用,不得不提的是,Evi 這家公司也曾經應用過 Nuance 的語音識別技術。
2013 年,亞馬遜繼續收購語音技術公司 Ivona Software,Ivona 是一家波蘭公司,主要做文本語音轉換,其技術已被應用在 Kindle Fire 的文本至語音轉換功能、語音命令和 Explore by Touch 應用之中。
2014 年亞馬遜發布了 Echo 音箱,2015 年年中亞馬遜就開放了語音技術;相比之下 2016 年 10 月 Google 才推出了類似的 Google Home,12 月蘋果才推出了支持 HomeKit 的硬件傳感器。
不過如果你真的對比過 Google Home 和亞馬遜 Echo,你可能會覺得 Alexa 的功能以及聰明程度都比不上其他助手,從技術層面看它并沒有多大的先進性。但亞馬遜的策略是讓更多的第三方開發者和設備制造商集成到 Alexa,這種早期的開放戰略選擇將使得 Alexa 的智能在未來擴大優勢。
Alexa 現在已經開放了很多技能,相關數據顯示已經超過了 7000 個,但更多的技能是由第三方的公司賦予的。Alexa 就像一把可以敲打的錘子,具體敲打出什么產品還要看使用錘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