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智能家居很火,它就像資本市場“新大陸”。對于這塊有千億市場的“新大陸”,誰先挖掘誰就是占領了制高點。所以就出現從國外到國內的智能家居“掘金”熱。不論是谷歌或是蘋果,還是國內的小米、騰訊等,智能家居是這些企業目前著力發展的新領域。以單品為出發點,慢慢撬開智能家居的市場,先獲得用戶的信任再拿到用戶的錢,這是現在打開智能家居市場,“大佬”們正在使用的方法。然而,事與愿違。
智能家居套裝、智能硬件、智能化產品充斥著市場。似乎在2015年新出的產品沒有貼上“智能”的標簽就不好意思進入市場。但是,智能產品很多,花樣百出,卻是籠統的推出,產品的出現是由市場的稀缺來決定。在這個關系鏈里,消費者的影響因素很少,目前的狀況來看,產品的出現沒有考慮到消費者需求。
智能產品多被吐槽
2014年,智能手環橫空出世,“監督你的健康,記錄你的運動”標語打的響亮。因為便宜和稀奇,火爆一時。接著,各種花樣各種品牌的智能手環跟風滿天飛。可是頭批使用了智能手環的用戶在好奇了一陣之后,手環被扔在抽屜,“然并卵”是最好的解釋。對此被吐槽為,戴不戴手環還是一樣的過著,監測睡眠又怎么還是怎樣的熬夜和照樣的不運動。
智能水杯也不甘落后,多種形式的水杯面世。提醒你喝水,該和多少水,理念上來說是很管用。但是身體是最好的監測儀器,自己什么時候想喝水想和多少水自己身體最清楚,為什么還要去購買一個多余的水杯呢?難怪大家會吐槽其為脫褲子放屁。
對于肥胖群體來說,智能體重器的出現,像是看到了救世主。然而現實卻讓人失望。每天播報你的體重沒然后再幫你對比一下前幾天的體重,這和自己記錄有什么不同嗎?也許是還不夠智能。
諸如此類的智能硬件產品很多,可以直言現在的所謂只能硬件產品都是雞肋。沒有真正的滿足用戶的需求。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生產者更多關注的是產品本身,而忽略了消費這的因素。
沒有找準產品定位
對于一個產品能否被消費者接受,定位是至關重要的。生活用品、電子消費品等都有自己的用戶群體,就是有清晰的產品定位。就拿小米手機來說,有小米4等旗艦版也有針對學生和低收入者的紅迷系類,暫且不說小米厲害的營銷手段。同樣性質的產品根據的不同的人劃分不同的系類,這是在經濟領域的規律。而然在智能家居領域卻很混亂。
就上文談到的“雞肋”智能產品,就是因為籠統的推出,最后流失用戶。產品要抓住消費者的痛點,這就得站在消費這的角度,劃分不同的人群,進行研究,生產出他們需要的產品。
具體一點來說,現在的智能家居為什么難落實,只是概念上的產物。究其原因還是錢的問題。技術還不成熟,一整套智能家居下來,價格并非一般人能承受的起。或許也只有比爾蓋茨和林志穎這些富人才能擁有。對于智能家居很多人開玩笑說到,難道要在出租房里按一個很貴的語音控制智能窗簾嗎?對此可以看出,現在的智能家居產品只是給那寫有錢人生產的。
也許因為智能家居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更多的是宏觀經濟方面的探究,對于微觀經濟的研究很少,那么對用戶的研究更是被邊緣化。智能化的家居產品比然會代替傳統的家居。然而真正的智能家居何時才能飛到尋常百姓家呢?也許從長尾理論中能得到答案。關注尾部的群體而不只關注消費起的人群,全面智能家居時代必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