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84年第一幢智能建筑的誕生,智能家居行業已經經歷了20年不溫不火的發展。直至Nest這顆深水炸彈以32億美元的身價賺足市場眼球后,整個行業的投資進入了熱火朝天的狀態。
然而與投入方的發展預期不符的是終端消費市場的冷淡,是什么原因導致終端消費者并不買單? 如今市場的各類玩家已經相繼進場,巨頭的布局不斷向產業鏈上方前移,而價值鏈的權重卻不斷后移,那么后續的競爭態勢會如何發展?智能家居未來的發展趨勢會怎樣?我們嘗試從行業發展瓶頸,各類廠商的發展路徑和行業發展趨勢這幾方面去探討一下,提供我們的想法供讀者參考。
市場容量和發展瓶頸 判斷某個有科技屬性的行業是否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時,短期景氣狀況可參考行業關注度,長期機會則注重產品的滲透率。智能家居這個行業從2013年開始被翻熱,至今百度所收錄的相關搜索結果已經有78,000,000條以上,差不多達到顯示收錄的最大容量(100,000,000條);而前段時間引起相當關注的“可穿戴設備”,只有24,100,000條,顯然市場對“智能家居”的反應更為激烈。
再看產品滲透率。2011年全球家庭聯網設備的滲透率只有8%,根據InformaTelcom&Media的預測,到2016年,全球家庭設備的銷量將達到54.9億臺。其中,聯網設備超過18億臺,滲透率將高達33%。 智能家居四類玩家發展路徑和行業趨勢探討 表1熱門搜索關鍵詞和市場預期(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表1熱門搜索關鍵詞和市場預期(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行業的成長空間通常與市場預期成正比。權威機構JuniperResearch近期的報告指出,至2018年,智能家居的全球市場規模會高達710億美元。這一結果又從側面認可了人們對市場前景的強烈信心。
在市場容量巨大,消費結構升級,技術發展和產業鏈日漸成熟等因素的刺激下,大量的風險資本和創業者涌入,巨頭動作頻頻。但是與上述情況形成強烈對比的,卻是終端消費市場的低接受度。除了因為家電是耐用消費品,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比較審慎和家電產品更新換代高峰未至的原因外,造成市場波動但尚未真正爆發的瓶頸還有很多: 產品性價比較低——產品價格昂貴,堆砌功能且質量參差不齊,與用戶的真正需求錯位;創新并無突破,所謂“智能”只是噱頭; 根據Fortinet《2014年物聯網——智能家居消費者調查》顯示,影響全球所有受訪者購買智能家居產品的最重要因素是價格,其次是功能以及品牌。智能家居產品要成為一般消費產品,必然要調低價格才有可能實現大量普及。
家居是一個復雜的場景,自動化和遠程操作,甚至只有一定程度的互聯互通并不能解決用戶的真實需求,用戶不會接受功能很多但與實際應用場景格格不入的產品。 Nest的出現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智能家居的涵義已經超越“自動化”,體現在家居產品可以通過對置身環境的感知作相應的自控調整,減少人工操作和進行優化決策的過程。未來智能家居產品還會深度融合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形成萬物互聯的狀態,所有應用場景都可以無縫接合。
用戶學習成本高——目前的智能家居產品不夠“傻瓜化”,用戶如果要轉用智能產品,必須要付出很高的轉換成本; 之前的智能家居產品都是以系統的形式存在,因為布線復雜,使用麻煩,維護困難等原因導致使用范圍并不大;有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歐美國家智能家居滲透率超過35%,日韓超過25%,而中國未達5%。智能家居之所以在中國更難推廣,是由于生活習慣的原因,絕大部分消費者都沒有接觸過智能家居產品,而不成熟的新產品也沒有給他們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導致新消費需求的形成沒有驅動力,市場疲軟。
隨著巨頭加速布局,市場參與者的不斷增加,產品的滲透放量會不斷加速,消費者的認知也會不斷提高。
并未實現智能聯動——協議和標準還未統一的背后是因為利益鏈復雜; 每個協議和標準的背后代表了不同的集團,稍有實力的公司都希望成為平臺,自建生態。在這種情況下,有意成為入口的市場參與者拉攏各自的合作伙伴,形成各種互不兼容的體系,制約了產業走向規?;陌l展。 智能家居市場的推進需要多方合作,要橫跨軟硬件,必須要有很好的產業鏈整合能力,從上游的零組件,軟件平臺到終端產品,垂直APP的開發運營以及銷售分發等,絕不是單靠硬件制造、軟件開發或者營銷操作某一方面的能力就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