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的耐克聯合身患癌癥的阿姆斯特朗發布的 Livestrong 硅膠手環幾乎人手一個,2008 年的 Beats by Dre 讓耳機成為街頭潮流行頭,2009 年的 Dyson 無葉風扇充滿了未來主義的幻想。
Fast Company 曾經盤點過過去十年的年度設計杰作,其中 2009 年的獲獎者是 Dyson 的無葉風扇,評語是“充滿了未來主義的幻想”。對于一個家居產品來講,這可能是非常高的榮耀了。如今來看,2009 年的無葉風扇設計仍然十分前衛,也就是說,好的設計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尤其是在迭代速度飛快的電子產品領域尤為難得。
而在昨天,Dyson 又發布了新款的健康水霧加濕器,同樣的,還是延續了之前的經典設計,外觀上可以視作是無葉風扇的 Q 版,從外觀上很明顯就能和超市電水壺狀的加濕器區分開來,當然,價格也是高高在上。
但是如果以時下流行的智能家居標準來看,Dyson 的無葉風扇和健康水霧加濕器無疑是不合格的,當然,Dyson 也沒想走這條路,其實在 Dyson 的產品里添加 Wi-Fi 模塊,找個方案商,按套路研發個應用出來簡直不費力氣。在一個燒水壺,喝茶杯都要聯網的時代,有必要想一下,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家居產品?
設計優先
關于可穿戴產品,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即它的外觀設計和它的功能一樣重要,甚至優先級還要更高。這一點用 Misfit CEO 的話來說就是:
“可穿戴設備的外觀設計比功能更重要,設計不夠好用戶不愛戴,功能再多也沒用。可穿戴解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用戶穿上,然后才是功能。”
Dyson 給人的啟示也是如此,一個家居產品,用戶需要考慮的是,這個東西擺在家里好不好看,協不協調,一款設計平庸或者怪異的產品擺放在家里還不如不買。特別是在選擇較多的非剛需產品里,設計感往往是激發用戶購買欲的直接原因。
由于目前許多智能家居創業公司都是小團隊作戰,設計上的功力普遍比較欠缺,如果說 Dyson 因為不夠“智能”還無法成為智能家居創業公司的模版的話,Nest 可能是個很好的例子。Nest 賦予幾十年沒怎么變的恒溫器高品質外殼材質與配件,并遵循簡約的美學設計,讓這一事物變得科技、時尚、現代。再加上這個團隊在人與物關系方面的思考深度,也就不難理解,產品不多,團隊簡練的 Nest 為何值 32 億美元了。
解決需求,而不是讓它聯網 現在許多的產品只要能夠連上互聯網,并且有個 App 遠程控制就能叫智能硬件了。不過相信許多體驗過智能硬件的人或許會有這樣的一種體驗,這種“智能”反而讓原本簡單的操作變得繁瑣,試想一下,燒水的時候需要先連上 Wi-Fi,喝水前得先打開 App 記錄這種方式將我們牢牢地捆綁在了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柱子上。
然而,對于家居產品,其實需求往往很單一,單一中其實又蘊含著變化。 Dyson 加濕器在加濕的同時著力解決幾個問題,紫外線水消毒功能、自動控制溫度功能、Air Multiplier 技術使得微小的水滴不僅散播在加濕器附近、還可以傳播至更廣的范圍。
對應的是,Dyson 稱其他加濕器是感冒的幫兇,潮濕溫暖的空氣更易滋生細菌,而 Dyson 的加濕器可以殺滅水中 99.9% 的細菌。對于一個解決健康問題的家居產品而言,其本身的健康性也值得關注,健康在此就是一個剛需,至于聯網功能,則可以推后。
自動控溫和 Air Multiplier 技術解決的則是加濕器舒適度以及加濕效果的需求,并且這些無需用戶自己去進行繁瑣的設置。
智能家居們需要明白的是,聯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應用也是如此,我已經不止一次的在試用智能硬件時因為應用 Bug 而無法使用。所以,當需要在產品里加入 Wi-Fi 等模塊的時候,真正需要考慮的是,這個模塊能不能帶來易用性的上升,而不是有個這個模塊我就能給投資人講出更好的故事,就能心安理得地讓產品售價翻倍。